(高等学校理工科环境类)环境工程原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环境科学 > (高等学校理工科环境类)环境工程原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1144077
作者:周集体,曲媛媛 主编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大多采用以不同环境介质为分类原则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及教材编写的模式,我校从2004年开始设置环境工程原理课程,采用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按照环境分离工程(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环境化学工程(将污染物实施化学转化达到无害化)和环境生物工程(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污染物的无害化)进行划分的模式,这三种基本原理可以用于解决各种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无害化处理过程,因此具有普遍意义。这种教学及教材编写方法是前一模式的一种补充,有效地解决了学时多、内容交叉重复以及难于从原理上记忆和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等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基本原理易于掌握、所学内容广而不重复,以及节省总学时的目标,解决了环境类专业学生知识面要宽,所学课程较多而总学时较少的矛盾。
本书分为5篇,共20章,其中第1篇(第1~3章)为总论部分,概述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类及其控制原则;第2篇(第4~5章)为环境分离工程,介绍了均相及非均相污染物的分离;第3篇(第6~12章)为环境化学工程,主要介绍了酸碱中和、化学混凝、氧化还原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第4篇(第13~18章)为环境生物工程,主要介绍了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好/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第5篇(第19~20章)为环境工程设计基本原理及过程,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及设计实例。书中每一章节基本包括原理论述、数学表达、应用对象及主要工艺设备,同时增添了*的研究进展。全书结构清晰、紧跟科研学术前沿,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
目  录
第1篇 总论
第1章 污染源与污染物
第2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第3章 污染控制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2篇 环境分离工程
第4章 非均相污染物的分离
第5章 均相污染物的分离
第3篇 环境化学工程
第6章 酸碱中和法
第7章 化学混凝法
第8章 化学氧化-还原法
第9章 点化学法
第10章 化学沉淀法
第11章 焚烧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篇 总论
  第3章 污染控制原则及处理方法
  3.1 污染控制原则
  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该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能够使环境达标时,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前者指在一定环境质量目标下,一个区域内各环境要素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静态最大值(最大负荷量);后者指该区域内各要素在一确定时段内对该种污染物的动态自净能力。
 2.受纳环境区域容许纳污量
 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划分不同的环境保护功能区,并根据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标准和给定的排污地点、方式和数量,在单位时间内功能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称为受纳环境区域容许纳污量。
 3.控制区域容许排污置
 按照各环境要素(水、气、土壤)的污染控制目标。或将受纳环境区域容许纳污量乘以安全系数,或根据控制区域内排污总量的控制要求,选定代表年或削减率,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后所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称为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区域通常应与功能区保护目标、功能区划分时所规定的污染物类型、控制时间相对应。
4.排污口总量控制负荷
根据污染源位置、排放量、排放方式,污染物排放种类以及污染物排放单位的管理水平、技术经济承受能力等,对逐厂、逐排放口进行控制区域内容许排污总量负荷的分配,并经行政决策部门批准后所确定的各排污口容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称为排污口总量控制负荷。排污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针对每一具体的排污口给出控制要求,既限定排污量和浓度,又限定一次瞬时排污量和浓度的容许上限。
  ……

 (高等学校理工科环境类)环境工程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