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东南亚含油气盆地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南亚-东南亚含油气盆地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55577
  • 丛书名:国外含油气盆地系列丛书
作者:朱伟林、胡平、江文荣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内容简介
《南亚-东南亚含油气盆地》以区域地质背景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盆地类型及其油气成藏特征,落实南亚-东南亚地区油气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油气盆地进行详细描述,突出其典型石油地质特征。
《南亚-东南亚含油气盆地》可供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人员以及石油和地质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  录
丛书序
丛书前言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勘探开发历史
第三节 区域油气资源分布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区划
第二节 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小结
第二章 含油气盆地类型及其基本石油地质特征
第一节 盆地类型的划分
第二节 弧后盆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区域地质背景第一章
南亚东南亚地区现今的构造格局是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拼合和增生的结果,根据亲缘关系,将陆壳区的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巽他陆块、南中国海周缘微地块群、印度尼西亚东部微地块群和印度陆块。除了这些陆壳型构造单元外,还发育5个边缘海和菲律宾岛弧带等洋壳型构造单元。
南亚东南亚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开始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其中印度次大陆和亲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印度尼西亚地区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在冈瓦纳大陆内部和板块漂移期形成的被动大陆边缘。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形成于新生代,主要与巽他陆块西南部板块俯冲和南中国海扩张两个重要的构造事件有关,在巽他地区形成弧后、裂谷盆地,在南中国海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是对东南亚地区油气贡献最大的成盆期。新生代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构造事件,导致印度次大陆周缘发育前陆盆地。
第一节 构造区划
一、大地构造位置
南亚东南亚地区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交汇区,自新生代以来发育陆陆碰撞和弧陆碰撞活动带,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现今中南半岛、大多数东南亚岛屿(如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帝汶岛北部)等位于欧亚板块(图1.1.1);印度半岛、帝汶岛东南部和伊里安岛南部主要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南亚东南亚地区位于4条巨型板块汇聚带环绕的区域(其中东南亚地区3条,南亚地区1条),在这些板块汇聚带附近地壳活动强烈,火山、地震、断裂等活动频繁发生。由于不同板块所处的汇聚阶段不同,故不同区域的板块活动边界特征不同。
东南亚地区发育3条巨型板块汇聚带,其中包括2条俯冲带和1条弧陆碰撞带,主要分布在:①苏门答腊爪哇海沟一线,该汇聚带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洋壳俯冲消减为主,发育一系列参差错落的断层和深邃的海沟,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南亚地区的南部边界,2个板块西界北延至安达曼海脊(安达曼冲断层)以西,一直延伸到印缅山脉褶皱带;②爪哇海沟帝汶海槽一线,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巽他爪哇沟弧系发生碰撞形成的弧陆碰撞带,该汇聚带造成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连;③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外侧至哈马黑拉岛一线,太平洋板块沿此区域向欧亚板块俯冲消减,并在中国台湾岛东部发生强烈碰撞,形成一系列海沟与岛弧,表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东部边缘发生了强烈的汇聚作用。

 南亚-东南亚含油气盆地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