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讲义(近代佛门泰斗谛闲法师讲解天台宗经典,了解大乘止观法门、佛教禅修及天台宗思想的必读之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天台宗讲义(近代佛门泰斗谛闲法师讲解天台宗经典,了解大乘止观法门、佛教禅修及天台宗思想的必读之作)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5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7520028
  • 丛书名:归元文库
作者:谛闲法师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编辑推荐
  近代佛门泰斗谛闲法师讲解天台宗经典
  了解大乘止观法门、佛教禅修及天台宗思想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大乘止观述记》即是对本书的讲解,重点揭示了本书的主旨及止观修行的方法。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阐扬天台教观的名著,天台宗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本书是研究天台宗和修学佛法的必读书。
  《始终心要》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阐释了真谛、俗谛、真谛三谛及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提出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思想,是一部很重要的佛学经典。
谛闲法师对这三部经典做了讲解,是理解天台宗及佛学的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金刚经新述》、《楞严经叙指味疏》、《始终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等书。
目  录

《归元文库》总序
大乘止观述记/001
教观纲宗讲录/247
始终心要解略抄/321

前  言
  《归元文库》总序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在哲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佛教的积善行德的说教也一直深入民心,成为广大百姓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对于安定社会民心,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在中国的翻译和广泛传播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借助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思想以及魏晋玄学的概念,来翻译和诠释佛教思想。随着佛教经论的大量翻译,佛教概念逐渐得到了厘清,形成了有别于儒道的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产生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及佛教思想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以隋唐大乘佛教宗派的创立为重要的标志,智顗创立天台宗,吉藏创立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法相宗,惠能创立禅宗(南宗),法藏创立华严宗,还有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宗派,一时蔚为大观,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媒体评论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大乘止观述记》即是对本书的讲解,重点揭示了本书的主旨及止观修行的方法。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阐扬天台教观的名著,天台宗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本书是研究天台宗和修学佛法的必读书。
  《始终心要》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阐释了真谛、俗谛、真谛三谛及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提出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思想,是一部很重要的佛学经典。
  谛闲法师对这三部经典做了讲解,是理解天台宗及佛学的很好的入门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有人问沙门曰:“夫禀性斯质,托修异焉。但匠有殊彫(雕),故器成不一。吾闻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鉴于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闻正法尔。”
  有人问者,大师设为问端,以资发起,不必实指何人。沙门,梵语,此云勤息,勤修众善,息灭众恶也。以广义言之,凡在人道,皆可称沙门,以人人皆宜修善息恶故。然自古相承,此二字久为出家人之专称矣,故师即以自承。善有多多,如有漏善,无漏善,二边善等。恶亦多多,根本不外贪瞋痴。就出家人言,必须修戒定慧,息贪瞋痴。不然,非沙门也。即在圣位,亦皆如是勤息,何况凡夫耶?性者,即本书自性清净心,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是。质者体质,即是五阴色身。禀,禀受。斯,此也。凡有此身,皆禀此性。不禀此性,便非生物。托,依托。修,进修。异者,十法界之差别。禀性斯质,本是一而不异,所谓性相近也。托修异焉,乃致异而不一,所谓习相远也。盖因迷悟之心,托染净之缘,起逆顺之修,成十界之异,可不惧哉。匠,师匠,彫即雕字,雕凿也。殊,不一也。器成不一者,如一木材,因匠人雕凿之高低不一,故成器之精粗美恶,亦因之而不一。此喻师友皆以其所自得者,传授于人。自非有过人之资,即随所传习者,而成种种差别。如遇恶友,即牵入三恶道。遇善人,即导归三善道。学出世间法者,倘不遇善知识,而遇邪知邪见,及外道邪师,求其不入歧途,难矣。或遇自了汉,即今证果,亦不过成一自了汉。能遇大道心人,劝令发大心自度度他,广修万行,即可望成菩萨。更能遇净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则一生取办,径登不退,尤妙之妙也。此即所谓匠有殊雕,器成不一。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识,真堪庆幸,不可当面错过也。大德二字,褒赞之词,所谓名称远闻,道尊德备是也。洞者,洞达。理者,理性,即是性德。此之性德,古今不变,万劫常新,故曰究竟。鉴者,明澈。宗者,修德。不滞浅近,是为深玄,所谓发深心也。不局小境,是为宽廓,所谓发大心也。此洞于二句,即是显其大德之词。末二句之意若曰:因慕大师性修二德,所以策励修行,希冀得闻正法尔。佛所说法,如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以及自度则说小乘,度人则说大乘,莫非正法,今问者未有专指,泛云正法,故科目谓之泛标。
  沙门曰:“余虽幼染缁风,少餐道味。但下愚难改,行理无沾。今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染,习也。青黑色为缁,出家人衣缁,在家人衣白。师幼即出俗,故曰幼染缁风。道者,无上菩提妙道,即指佛法言。少餐,犹云浅尝。难改者,谦言习气未除。无沾者,用功如掘井,未及于泉,无所沾溉,故曰无沾。若谓余虽幼年出家,浅尝法味。但以下劣愚鲁,习气尚在。以致行道未证妙理,何能沾溉及人。盖一以示谦退,一以观来机。因问者泛云正法。以下愚故,不能悬鉴他心。莫知问意所属,从何说起耶?故下文紧接云: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标宗大乘大乘是体,即吾人一念之心性。今不曰标题,而曰标宗者,体之与宗,本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全性起修,则不二而二。全修在性,则二而不二。然此番问答,皆是说修。如曰:大乘行法,谨即奉持。又曰:要藉行成其德,皆修也。故以标宗目之。前科是泛标正法,兹乃确指大乘。小乘戒定慧三学,各别而修,不能圆融。大乘则戒中即有定有慧,定中即有戒有慧,慧中即有戒有定,法法融通。举一即三,而三而一,此大乘小乘之别也。

 天台宗讲义(近代佛门泰斗谛闲法师讲解天台宗经典,了解大乘止观法门、佛教禅修及天台宗思想的必读之作)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