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谈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茅于轼谈经济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12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6369661
作者:茅于轼 著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2月 
编辑推荐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2009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从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寻找我们的答案。
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基本条件是有很高的储蓄率,它支撑着高投资率。没有投资,经济增长是根本不可能的。如何鼓励民间投资,使其大体上能够用掉巨大的储蓄,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难课题。
——《什么是中同经济*主要的结构性问题》
制度经济是研究经济行为和当事人的利益关系的。它比一般经济学更深入一步,探讨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何行动,以谋取利益的**化。
——《汇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价格要反映稀缺性,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要求,它要求交换自由,公平竞争,定价自由,*后价格一定能保证供需均衡,市场出清。
——《电力定价的儿个经济学问题》 
内容简介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门学问。但是,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思想方法的学问。作者认为二者都对,看从哪个层次上讲。就事论事,经济学通过解决改进资源利用的问题,使投入更少,产出更多。但是,通过对资源使用效率的研究,人们越来越懂得,必须有全局和辩证的观点才能掌握经济学的规律。一个能够纯熟运用经济学方法的人,必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能够深入到事物背后的本质。由于有这样一套过人的本领,杰出的经济学家差不多都是辩论高手,他们不但是经济学家,而且也是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思想家。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发表文章的集子。有的文章当时议论的一些问题已经解决。希望读者朋友能在这些文章中接受一些新观点,至少能引起一些思考,并从中感到愉快。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凋到中国社会
目  录
第一篇 经济学概念
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学有什么用场
经济学的轮廓
充满辩证法的经济学
何以均衡是最优的
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势
为什么会有贸易保护
经济问题对答——在某大学现场实录
第二篇 微观经济学
投机能否创造价值?
为什么商品要明码标价
对农业的忧虑
颠倒的收费标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 经济学概念
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
可以说,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大体上已经没有太多的歧义,但是实际的困难很大。就是一旦升值,已经存在的7000亿外汇储备将遭受巨大的损失。但是升值后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我们的得益会更大。
中国经济连续以平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了近30年。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多见。尤其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规模巨大,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发展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但是许多人还没有适应这个有点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但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发达国家同样重要。因为国际贸易、投资、信息交流、人员往来,都因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扩大而发生了变化。本文准备从四方面来讨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即: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1.政治背景
中国大陆在1949年解放之后,只有经济恢复的三年(1950—1952)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前四年是正常发展的。以后就走上了僵硬的计划经济之路,再加上政治上的极左路线,到1976年,经济接近崩溃。全国人民衣食不足,估计农村有四分之一的人挨饿。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有强烈的要求,摆脱脱离实际的老框框,争取经济的自由。邓小平满足了大家的愿望,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治开放的拨乱反正方针。和其他原社会主义的转型国家比较,它们原来的情况没有中国那么糟糕,人民盼望改革也没有中国那样迫切,因而改革的成效也不及中国大。但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那时候的改革热情早已用完,现在中国面临寻找进一步改革动力的重大问题。
2.双轨制
从僵化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最大困难是价格和所有权的重新调整。自由价格是和私人所有制相配合的。没有私人企业产生不出自由价格;而价格如果受控制,私有企业也不可能产生。中国巧妙地通过双轨制解决了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即在原计划经济之外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而且慢慢扩大。最后私人企业逐渐占有大半个天下。双轨制的出现没有伤害任何人,而使一部分人受益,所以改革比较顺利。当初大家担心双轨如何并轨,不料市场经济的天下迅速扩大,计划经济那些交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最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并轨。但是在投资领域,计划经济依然有很强的地盘,这方面的资源配置计划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也是中国经济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之一。
(1)高储蓄率保证了投资的高增长
书摘插画
插图

 茅于轼谈经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