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737579
作者:李新平,李新晔李洪成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2月 
编辑推荐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书首先从临床着眼,分门别类加以论述,整理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结合临床实际,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治疑难和抢救危重病患的病案。该书的出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本书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本书选用1870候 ),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冶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该书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目  录
中医证候学:上册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第一节 证的含义
  第二节 证的内容
  第三节 证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证的结构
  第五节 证的命名
  第六节 证的分类
  第七节 证的内涵和外延
  第八节 证的传变
   一、病位层次上的传变
   二、病因之间的传变
   三、邪正之间的演变
  第九节 证的诊断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病与证,原是两种概念。“病”指疾病,“证”指证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因作用于一定病位,而发生的一系列病机过程的概括称谓;而证候则是疾病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概括。由此可见,证候是从属手疾病,而疾病又是通过证候来体现的。换言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是证候的演变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性质变化的证候来体现疾病经过的整个过程。因此,临床上的表述就有了疾病、证候双重诊断。
  然而,传统的认识,对疾病与证候的概念不够清晰,往往病、证混淆,没有严格的规范的命名,或称之为疾,或称之为证,各循惯例,特别是将疾病称之为证。如春温证、秋燥证、痹证、痿证等。而将证候称之为病的,如《伤寒论》就是先例,将“六经”证,称作: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后世亦有称表证为表病,里证为里病、热病、寒病等。
  总之,由于概念不清,导致称谓的不规范。因而后世又有了笼统的称谓,即“病证”一词。“证”%“候”也一样,被统称为“证候”。
  理论上,病、证、候应该是有严格内涵的临床表述形式。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病因,所产生的一定的发病机转和病理转归,其整个过程是相对稳定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各个时期的阶段反映;随着疾病的发展转归,证在不停变化着。候,又是证的发展演变中不同病机变化的体现。三者,证起到了中轴作用,它不仅表现了某种疾病的病变性质,又对能表现特殊病变状态的候,起到统帅作用,使医者能从整体上考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第一节 证的含义
《临证指南医案》日:“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要紧。”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诊断表述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证之一词,字义作证据解。陶节庵《伤寒六书》日:“夫证之一字,有明证、见证、对证之义。”通过四诊所得的症、脉、舌象,均是罹患疾病,或病情变化的明证;根据这些病变依据,作出明确分析、诊断,即是明证,亦即“辨证”;以辨证为依据,审因求治,则是对证,亦是“论治”过程。
  ……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