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

  • 版 次:1
  • 页 数:559
  • 字 数:575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46194
作者:陈晓明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内容简介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十肖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本书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 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剩余的想象》、《表意的焦虑》、《无望的叛逆》、《不死的纯文学》等十多部。
目  录
自序
导言: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
 一 后现代的开启者
 二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三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
 四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一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
 二 结构主义的时代
 三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
 四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五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
第二章 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
一 现象学的根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依然是人们理解解构主义的基本依据,这篇题为《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论文,当时掀起轩然大波。1966年,人们还沉浸在结构主义的自满中,德里达却给了当头一棒。确实,这篇文章针对性强,观点鲜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切中要害,相当全面地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异端邪说的解构主义观念。也许是由于浓重的反结构主义色彩,德里达的那些论断显得彻底而不留余地。对结构的整体性问题,对起源和中心,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历史本身的含义:德里达都提出了与当时流行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关于解构主义的最初解释与后来的印象,都与这篇文章的一些说法相关。而在随后的解释中,德里达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了这些基本观念。因此,人们有理由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与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理论学说,尽管人们可以从德里达的思想来源,从解构思想最初的起源清理出德里达与现象学或海德格尔更为密切的关系,但解构主义之被命名从一开始就与结构主义结下了最为紧密的关系,没有人会怀疑它们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确实,要理解解构主义就要理解结构主义,这并不是德里达的初衷,也不是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展开的基本内容,但结构主义就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解构主义与之最不相同的对立面。
  ……

 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