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国内首次引进散文电影研究专著,全面介绍1960年代以来欧美的主观视角非虚构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国内首次引进散文电影研究专著,全面介绍1960年代以来欧美的主观视角非虚构电影。)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简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510095
作者:(意)拉斯卡罗利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编辑推荐
  《私人摄像机》的贡献在于全面地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的主观视角非虚构电影,是一次较为系统的美学整理。作者谈及的主观视角非虚构电影,涉及实验纪录片、艺术电影和前卫录像,既梳理了这类电影的哲学背景和社会历史环境,也分析了理论根基,同时为这个范围划分了子类别。 
内容简介
  《私人摄像机》关注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散文电影。第一部分从理论、实践、美学的角度分析散文电影;第二部分关注同源主观第一人称非虚构电影:日记电影、游记、札记和自画像。这些是关于思考、调查以及自我反思的电影形式。导演从镜头后面走到了镜头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观众陈述、分享自我。这种作者式、实验、激进式的散文电影属于先锋政治电影家族,并且呼应了我们今天需要的更即兴的自传式私人表达形式。本书涉及的导演包括戈达尔、克利斯马克,哈伦法罗基、帕索里尼、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乔纳斯米克斯,阿涅斯瓦尔达等。作者试图对电影体验、作者电影和观众、电影与真实以及主体性给予更新锐的解读。
作者简介
  LauraRascaroliisSeniorLecturerandco-directorofFilmandScreenMediaatUniversityCollegeCork,Ireland.WithEwaMazierska,sheauthoredFromMoscowtoMadrid:EuropeanCities,PostmodernCinema(2003),TheCinemaofNanniMoretti:DreamsandDiaries(2004),andCrossingNewEurope:PostmodernTravelandtheEuropeanRoadMovie(2006).ShealsoeditedthevolumesTheCauseofCosmopolitanism:Dispositions,Models,Transformations(2010),withPatrickO’Donovan,andAntonioni:CentenaryEssays(2011),withJohnDavidRhodes.SheisgeneraleditorofAlphaville:JournalofFilmandScreenMedia.HermonographThePersonalCamera:SubjectiveCinemaandtheEssayFilmwasfirstpublishedinEnglishin2009.
  劳拉拉斯卡罗利(LauraRascarol),意大利裔,作家,目前任职于爱尔兰国立大学。主要电影论着有:《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美丽人生〉之前,罗伯贝尼尼电影里的喜剧和悲剧》等。
  编者介绍
目  录
概论:主观电影和镜头的我/眼睛
第一部分  散文电影
  第一章 散文电影:问题、定义和文本承诺
  第二章 散文电影中的元批判画外音:哈伦·法罗基,资料影片和作为观者的散文家
  第三章 经验的博物馆化:克利斯·马克存在于档案馆、博物馆与数据库之间的数字化主体
  第四章 表演与商议:让-吕克·戈达尔饰演让-吕克·戈达尔
第二部分  第一人称电影
  第五章 第一人称电影:历史、理论与实践
  第六章 日记电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灵魂之声》与时间之感
  第七章 笔记本电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与无法被制作的电影
  第八章 自画像电影: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凝视
编后记
参考文献
前  言
  致中国读者
  《私人摄像机》最初于2009年出版于英国。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书会获得什么样的反响,更别谈会影响多深远。这不仅仅因为我感觉这本书是为我自己而写的——关于我喜欢的主题,关于我喜欢的电影,关于为什么电影对我如此重要。我只希望这本书能够得到一些关注,因为这是关于散文电影的第一本英文书;同时,我也知道和其他更宽泛更主流的主题、流派和电影形式相比,这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然而,由于人们可以轻松接触到新数字技术和发布平台,这个领域也处于快速的扩展中。今天,这些技术鼓励人们更个人、更主观地参与到电影中,也使得实验电影、第一人称电影和独立电影等多种电影形式有了发展的可能并在全球范围内欣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概论:主观电影和镜头的我/眼睛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纪录片、艺术电影和先锋电影之间的一种电影实践,最适宜的定义是主观的、第一人称的散文式电影。但此貌似简单的定义牵涉一系列理论和术语问题。无疑,“散文电影”这一表述越来越通用,常见于关于非虚构电影的影评和学术文章。这个词尽管广为使用,涵义却有诸多含混之处,常用来指代令人困惑的各种影片和电影形式:可以用来描述以下任何一部影片,从克利斯马克(ChrisMarker)《久美子的秘密》(LeMystèreKoumiko,1965)到迈克尔摩尔(MichaelMoore)的《华氏911》(Fahrenheit9/11,2004),从吉加维尔托夫(DzigaVertov)《持摄影机的人》[Chelovekskino-apparatom(ManwithaMovieCamera),1929]到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细细的蓝线》[LasHurdes(TheThinBlueLine),1988],从刘易斯布努埃尔(LuisBuuel)《无粮的土地》(LandWithoutBread,1933)到阿涅斯瓦尔达(AgnèsVarda)《我与拾穗者》[LesGlaneursetlaglaneuse(TheGleanersandI),2000],从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赝品》[Véritésetmensonges(FForFake),1974]到摩根斯普尔洛克(MorganSpurlock)《超码的我》(SuperSizeMe,2004)。从这种扩大化使用中,可以得出一个印象,散文几乎是纪录片的代名词。在日渐复杂的非虚构影片领域,纪录片和剧情片正以富有挑战的方式进行融合,沟通的信源(sourceofthecommunication)也日渐明显,很难找到一个词来指认这个领域。关于散文电影概念的批判性实践可能正是受了这种困难的鼓励。但它并非全无道理,至少它指出一个事实,即所有纪录片,甚至那些看起来最客观公正的片子,也是建立在特定观点之上,并且宣称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换句话说,所有的非虚构影片都是“有观点”的影片。但另一方面,如果你要定义影片中的散文式表达的话,这种批判性实践则未必有帮助,因为这种表达既毋庸置疑又模糊不清难以定位。
  与这种批判性实践相反,本书使用一个窄义的定义,来探讨为什么我们在观看某些影片时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比如阿伦雷乃(AlainResnais)的《夜与雾》[Nuitetbrouillard(NightandFog),1955],克利斯马克的《西伯利亚来信》[LettredeSibérie(LetterfromSiberia),1957],维尔托夫小组(高兰和戈达尔等人成立的)的《此处和彼处》[Icietailleurs(HereandElsewhere),1976],哈伦法罗基《工人离开工厂》[ArbeiterverlassendieFabrik(WorkersLeavingtheFactory),1995],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Sokurov)的《休伯特罗伯特的幸福一生》[HubertRobert.Schastlivanyazhizn(HubertRobert,AFortunateLife),1996],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Godard)的《电影史》[Histoire(s)ducinéma,1997—1998]和汤姆安德森(ThomAndersen)的《洛杉矶自动放映》(LosAngelesPlaysItself,2003),只要想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这些相关片名,作为观众我们感觉像在看一篇篇散文,电影版的文学散文,它不同于纪录片、电影诗歌、自传电影、音画书信或实验电影。
书摘插画
插图

 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国内首次引进散文电影研究专著,全面介绍1960年代以来欧美的主观视角非虚构电影。)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