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

  • 版 次:1
  • 页 数:362
  • 字 数:360000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608145
  • 丛书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作者:钟伟,谢婷 著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每一次危机的发作都是相似的,但在成因上却又各不相同。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反思:金融危机是人性中不可克服的缺陷所导致的吗?通胀本质上是否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面对危机货币政策已无能为力了吗?全球范围内强化监管是主流趋势吗?资产泡沫的生成机制究竟是什么?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长期增长构成了怎样的影响? 本着这样的困惑和思考,《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整理了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谢婷著。

 
内容简介

     每一次危机的发作都是相似的,但在成因上却又各不相同。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反思:金融危机是人性中不可克服的缺陷所导致的吗?通胀本质上是否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面对危机货币政策已无能为力了吗?全球范围内强化监管是主流趋势吗?资产泡沫的生成机制究竟是什么?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长期增长构成了怎样的影响? 本着这样的困惑和思考,《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整理了次贷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大致设想如下。
     第一部分覆盖金融监管,尤其是巴塞尔协议、沃尔克规则和影子银行系统。第二部分覆盖货币政策,尤其是政府救助、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第三部分覆盖宏观金融,尤其是全球金融新秩序和主权债务重组问题。
     《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钟伟、谢婷著。
    

作者简介

     钟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汇》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在同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和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著有《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关注贫困:国际发展融资机制研究》,随笔集有《繁荣的迷思》、《不知者言》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经济核心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谢婷,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巴塞尔协议和财政金融综合问题,在《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世界银行和财政部技术研究项目多项。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争议及问题
  第一节  危机前后对巴塞尔资本协议Ⅱ的争议与修正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周期波动
  第三节  风险度量模型的缺陷与修正
  第四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进展及其影响
  第一节  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框架的再定义和新要求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Ⅲ对系统性风险的高度关注和杠杆限制
  第三节  强化流动性监管的框架和要求
  第四节  巴塞尔协议Ⅲ主要规则的过渡期安排
  第五节  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金融监管的初步影响
第三章  沃尔克规则和自营业务监管进展
  第一节  证券化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
  第二节  “发起一配售”证券化与金融机构的自营交易
  第三节  巴塞尔协议Ⅲ对证券化的补充指引
  第四节  沃尔克规则加强金融机构自营交易监管
第四章  影子银行系统的现状及金融监管综述
  第一节  影子银行的运行现状及其总体规模
  第二节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集聚及其对监管的冲击
  第三节  次贷危机后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努力及发展方向
第五章  次贷危机后政府救助方式的演进
  第一节  次贷危机救助方式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央行传统的危机救助及建设性模棱两可
  第三节  金融救助的新进展
  第四节  金融监管是否存在“最佳救助模式”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非常规政策工具分析
  第一节  中央银行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危机时期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建立货币政策的危机工具箱
第七章  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
  第一节  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及其缺陷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及其改革
  第三节  危机后的监管改革实践
  第四节  审慎监管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系统性风险与“大则不倒”的救助手段
  第一节  金融联系、系统性风险与银行危机
  第二节  “大则不倒”的救助政策
  第三节  “大则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  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措施
第九章  国际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新进展
  第一节  主权债重组的两种困境
  第二节  主权债重组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主权债务危机
  第四节  关注国际主权债务重组问题
第十章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新进展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区域化与美元化
  第二节  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第四节  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一次探索
附件一  后危机时代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反思
附件二  监管改革的新近方案详述
附录一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简介
附录二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1年)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针对外部评级方法的缺陷和利益冲突等问题,以及防止银行对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巴塞尔委员会对使用外部评级计量证券化资本要求设定了额外的限制条件。
第一,鉴于次贷危机之前,许多银行自身提供增信安排,导致信用评级的提高,从而带来资本优惠。新协议不允许银行再使用类似方法增强自身信用评级,应以增信前的等级计提资本,并对提供的流动性便利和信用增强计提资本要求。
第二,银行必须进行尽职调查,持续、及时地掌握基础资产池的风险信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和风险特征,才能使用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证券化框架的各种方法,否则,必须对银行所持有的证券化暴露进行直接减扣。具体来说,银行应定期评估基础资产池贷款剩余期限、违约率、提前偿还率和贷款者的信用情况等,并对债券分级设计特征、现金流支付规则、信用增强和流动性支持等特征有透彻的了解。
三、提高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的提高次贷危机显示,银行为证券化交易提供了大量的短期流动性安排,包括流动性便利和信用增强,然而,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银行的这些短期流动性安排被迫长期化,从而放大了银行的风险。新协议提高了资产证券化涉及的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一方面,在标准法下,短期合格流动性便利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由20%提高到50%,修改后与长期合格流动性便利保持一致。此外,无论期限少于1年或多于1年的流动性便利,其信用转换系数统一提高到100%。另一方面,在内部评级法下,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仍为100%,仅对优先级和非优先级流动性便利给予明确和区分。针对当且仅当市场出现混乱时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标准法下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仍为0,但必须满足新的安全保障条款;内部评级下以评级为基础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可提升至100%而并非只有20%。
四、重新正视证券化风险评估与管理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产生严重损失,说明相关机构对交易产品的风险认识、度量、监督和控制等还很不够,巴塞尔协议Ⅲ对长期被业界所忽视的资产证券化环节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金融创新活动带来了巨大风险,主要包括:证券化产品暴露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基础资产的潜在违约和损失的风险;对特殊目的机构的授信和流动性便利等。金融机构在评估这些风险时不能仅依靠外部评级,而应对它们有充分理解,必要时可以借助评估模型和相关工具,具体做到:一是跟踪交易层面、单个业务条线和跨业务条线的资产证券化风险,并考虑市场崩溃的影响,制订审慎的应急计划;二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置流动性风险上限,结合内部定价、绩效考核和新产品的批准和审核过程,对流动性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银行有充足的流动性经受一系列的压力冲击;三是突出了对声誉风险和隐性支持的关注,充分识别银行进入新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领域带来的风险,并通过压力测试来评估其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迷途难返——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新走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