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净缘著述集(1-6)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顾净缘著述集(1-6)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075404
作者:顾净缘 著述,顾龙珠 点校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编辑推荐

  顾净缘是现代著名学者,在传统文化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尤其在佛学方面影响很大。本书搜集了他留存的绝大部分著述,由其女顾龙珠主持点校。

 
内容简介

  《顾净缘著述集(1-6)》收录了顾净缘一生讲述和翻译的各类学术研究专著等。著述部分主要是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与古典艺术等方面,翻译作品涉及印度和日本哲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对于印度哲学和儒家经典的研究,有非常独到之处,受到当时中外学术界的好评。

作者简介

  顾净缘(1889—1973),江苏省淮安县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先生的后裔。年轻时大量阅读经史子集,同时研究西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曾在上海创办文化杂志,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民国期间在湖南创办耀祥书院和耀祥学校。主张“做人第一”、“学以致用”、“弘扬国有文化,接受西洋文化”等。一生致力于先秦诸子学说、宋明理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等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

目  录

论说
名相演坛
学佛演坛
净土演坛
天台演坛
法相演坛
宗乘
密乘
杂记
译述
般若与业力
教海观澜录
释经
媒体评论

  20世纪初,中国佛教出家和在家学者开始重新从日本学习传承东密仪轨,僧界以大勇法师与持松法师最为著名,居士界以王弘愿居士与顾净缘居士最为著名。他们在日本学习期间都受得阿阇梨位,回国后一直分别讲述与传授密法。
  ——网友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顾净缘先生简介
  顾净缘(1889—1973)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原名畴,字伯叙,法名净缘,法号正明,江苏省淮安县人,是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先生的后裔。
  顾净缘少年曾在南泽公学就读,成绩优秀。15岁,开始探讨人生问题,认为人的生死问题是人生问题中的根本问题,因此决心寻找解决方法。顾净缘的旧学(指古代的经史子集)功底很好,也阅读了许多新学(指西方人文与自然科学)著作,但他认为旧学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新学不能解决精神问题。顾净缘曾专心研究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认为也只是一些片面的道理,并不能解决社会与人生的问题。
  19岁时,顾净缘开始学习道教理论,并且做了两年道教功夫,认为道教不能解决人的生死问题。21岁时,顾净缘转而学佛,从此开始了学习佛教、弘法利生的事业。
  1911年前后,顾净缘结识了湖南傅梅根先生。当时傅梅根的学问文章为各界敬仰,尤以书法冠绝于世,且年长顾净缘三十多岁。顾净缘对傅梅根执弟子礼,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在傅梅根的指导下,顾净缘于经史子集,尤其是诸子百家、诗文书法,无不精通。顾净缘曾随傅梅根在湖北、湖南及东北经营企业,涉及金融、矿产等行业,谋求实业救国。
  1922年,顾净缘回到湖南,立志弘扬佛学,梁壁垣(梁漱溟的堂兄)提供其别墅“二学园”作为修学道场。顾净缘沿用其名,联合多名学佛人士开设以诵读、禅思为主的修学道场。二学园以信众、戒众、行愿众、法众为四众弟子,以圆融不诤为宗旨,即圆融真俗谛、世出世法、大小乘、显密教,不诤于世说、他教、异论、新语。在二学园里,强调所有学员都是同学,大家都依经律论而修学,规定“入山门不言俗,出山门不言道”,以保持学园的纯洁与严肃。顾净缘被大家公推为二学园的“掌法”。
  1924年,唐生智(字孟潇,法名法智)因偶然机会到二学园听顾净缘讲经,深为敬佩。两人一见如故,一生永结善缘,成为师生关系。唐生智从此皈依佛门,信奉佛教。此后,唐生智诚心拜顾净缘为师学习与修行佛法,顾净缘专心修学与弘扬佛法。唐生智主要在世法上行愿,顾净缘主要在佛法上行愿。两人在世出世法上相互配合,共同行愿。
  在北伐革命期间,唐生智曾经礼请顾净缘在军队中布教,顾净缘要求军人要以大乘戒为自律,在军队中提出“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口号。唐生智曾多次力邀顾净缘从政,顾净缘坚辞不肯,只愿一心弘法。1927年,顾净缘又主办了“两湖佛化讲习所”。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唐生智下野,远走日本,同时也邀请顾净缘到达日本。1929年,顾净缘在日本醍醐流三宝院得受两部传法灌顶,证得大阿阇梨位。从日本回国以后,唐生智参加了广州国民政府,顾净缘仍专心弘扬佛法。

 顾净缘著述集(1-6)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