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公平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公平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3032155
作者:贾勇宏 著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编辑推荐
  对于国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领域中学生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民生问题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内容简介
  2001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但也随之产生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新问题。本书基于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以全国9个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全面论述了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对教育公平产生的不同层次的负面影响和损伤,回答了该政策实施以来负面影响有多大,影响对象是谁等重要的政策实效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分析视角,阐述了该政策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和补救该政策的建议。
作者简介
  贾勇宏(1980— ),河南南阳淅川县人,教育学博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政策和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纵向课题8项。已经出版《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学术著作5部,其中,个人专著1部、合著3部、参编1部;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次,其中,合著《中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布局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著《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荣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在《中国教育与社会》(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教育与经济》《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青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报纸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荣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8篇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全文转载、摘编或索引,多篇论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公平:学校布局调整无法回避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前  言
  2001年我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启动了旨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学校规模经济效益的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以来,大大降低了农村办学的日常成本,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取得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然而与此同时,该政策也对农村不少受教育者的公平受教育的权益造成了损伤和负面影响,产生了以“上学远”“上学难”和“上学贵”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对教育公平的损伤与补偿由此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议题。
  本书在对全国9个省(自治区)、21个县(市)、31个乡镇、56所农村初中和小学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从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政策学的视角,整体采用“多学科视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研究并用”的研究方法,以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起点,用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和反思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设计、执行、实施效果和补偿措施,系统研究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对教育公平的损伤与补偿问题。
媒体评论
如何实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统一?这本书或许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校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以来,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开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布局调整也产生了一些教育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方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持续推行,人口数量控制的效果逐渐显现。到2000年前后,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开始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处在农村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向城镇流动,为了实现家庭的团聚,不少流动人口子女选择跟随父母到流入地城镇读书学习。学龄人口的下降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整体规模日趋变小,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相对突出,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于2001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逐步免除了长期以来农民缴纳的各种农村税费(包括支撑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的农村教育费附加费),农村义务教育由此失去了主要经费来源。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不少未成年少年儿童无法跟随父母进城读书生活,留在农村而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缺位,缺少亲情关爱和帮助,在家庭结构上与其他儿童相比成为弱势受教育群体。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之后,不少学生上学距离较远不安全,需要家人接送,部分家庭为了孩子求学方便甚至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专职陪读。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相同影响下,不同家庭接送孩子的生活负担是不同的。家庭接送负担与家长每周接送孩子的频率密切相关。家长每周接送孩子上学的频率又与孩子的年龄、家校距离、安全状况、家庭成员的时间和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低龄走读儿童需要家长天天接送,在校住宿的小学低龄儿童需要在周五或周日接送1—2次,距离学校较近的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一般不需要接送。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公平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