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

  • 版 次:1
  • 页 数:336
  • 字 数:262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10031429
作者:杨桂华 主编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内容简介
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协调,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在总结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认真查找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本书研究的社会转型中的精神迷失现象,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本书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探求解决的途径,使更多的专家和读者都来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生活问题,在研讨中共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杨桂华,1956年9月生。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天津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主要学术方向为社
目  录
代序:关于精神生活的一次对话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
一、社会变革的理论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从前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历史与现实
四、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与缺憾
五、加快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
第二章 经济生活的精神畸变:市场经济崇拜
一、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崇拜
二、市场经济崇拜的现实表现
三、市场经济崇拜探因
四、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
第三章 政治生活的精神症结:政治冷漠的显现
一、政治冷漠的涵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经历千辛万苦、诸多曲折,终于在1978年开始了象征着“第二次长征”的伟大历史转折,从此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把这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称之为“中国奇迹”。然而,当我们面对着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不平坦,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到新中国成立l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必然面对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为此,我们对中国社会的巨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对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我们能在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一、社会变革的理论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系统
  1.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是整体性、根本性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但由于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它的变革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这种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革,就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变化被称为社会转型。
从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上看,我们可以把社会结构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基本领域,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它源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首先,人是生物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的生物性存在就是其肉体组织本身,马克思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①人的精神性存在的方式是符号。对人而言,符号的根本存在方式是语言,而语言作为人的精神的直接现实,又是且必须是交往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性。因此,人必然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位一体”的统一。
人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决定了人有三种基本需要:“生物属性”决定了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对社会秩序的需要;“精神属性”决定了人对生活意义的需要。人的这“三种基本需要”进而决定了人的三种基本活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的物质生产、满足社会秩序的需要的制度生产和
满足生活意义的需要的文化生产。三种生产的结果是三种产品——物质产品、秩序规范和文化产品。
书摘插画
插图

 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