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欲望:新先锋派解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科学 > 建筑的欲望:新先锋派解读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1160738
作者:(美)海斯 著,谢靖 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编辑推荐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的高级建筑留下了关于试验和理论猜测的一段佳话,而其尖锐程度也可匹敌建筑史上的任何传奇,可是,这段佳话并不存在一般的理论学说。现在,K·迈克尔·海斯为我们奉献了《建筑的欲望》,书中将新先锋派描绘成系统地挣脱、重新找回自己的建筑学,不仅思考了本方的历史地位,而且有意探索了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直至对这些可能性的**限制。

 
内容简介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的高级建筑留下了关于试验和理论猜测的一段佳话,而其尖锐程度也可匹敌建筑史上的任何传奇,可是,这段佳话并不存在一般的理论学说。现在,K·迈克尔·海斯为我们奉献了《建筑的欲望》,书中将新先锋派描绘成系统地挣脱、重新找回自己的建筑学,不仅思考了本方的历史地位,而且有意探索了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直至对这些可能性的*限制。《建筑的欲望》细细品来,令人不禁感慨:奥尔多·罗西的单数类型学碎片;彼得·埃森曼的框架、平面和方格;约翰·海杜克的墙体及其游牧式冒险手法;以及伯纳德·屈米的电影学语法段落。海斯对建筑往事娓娓道来,指出建筑之所以面临种种自有的界限问题,就是因为客体当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自反性、困难和不妥协。
  新先锋派是最后出现的、具有哲学意志的建筑学说。此学说是通过建筑来认识哲学问题的,并非只是阐述哲学问题,它把建筑当成关于其本体自反射性方面的客体,这种性质可以产生一种不屈不挠的欲望。海斯将批判理论的工具,连同拉康关于图像一象征一本真的三元结构放在一起使用,从而构建了建筑欲望的理论。此理论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殊性,也设立了名词术以随后所有建筑实践挑战的内容,亦包括今天的内容。

作者简介
       K·迈克尔·海斯(K.MichaelHays)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建筑理论EliotNoyes讲座教授。2000年,他被任命为惠特尼美洲艺术博物馆的第一副馆长,一直到2009年。他也是位作家,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他的作品《现代建筑和后人文主义主体》(1995年),他还是该社出版的《1968年以来的建筑理论》(2000年)的主编。
目  录

致谢
欲望
类比
重复
邂逅
间距
注释

前  言
欲望   在写这本书时,于我看来,建筑的状况应当属于文化表达的范畴。于建筑而言,我不仅没有主要把它当成艺术个案来考虑,也没有将其视为某种专业。更确切地说,我正在把建筑当成协调真实一面的途径,以便澄清在符号领域当中的介入,以及在社会秩序本身极限上的意义化过程——建筑作为特殊的社会象征的创造类型,其主要任务与其说是物质的营造,不如说是概念的构建和主题的定位。于是,有了本书所试图阐述的建筑冲动或者态度,也就有了某种检验这种冲动或者态度所需的关注度:必须先有专业化的理论技能和方法,本书的命题才能成立。即便如此,我也有个提议,希望建筑冲动是日常社会生活及其广泛实践当中的一部分。建筑包含了一整套操作,均能够组织起在真实一面的形式上解读(不过本书不得不使这种解读复杂化)。所以,建筑非但不是建设者或者建筑用户沿用某种意识形态的全情投入,反而自成一套意识形态——触及社会真实状况以及矛盾状况的图像“解决方案”(就像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基于雅克·拉康(JacquesLacan)的情况下的定义那样);这就是建筑“自治”的含义。1至此,已经理解了建筑效应——建筑于概念和实践上的启动和限定范围——及其不能沦落的效应,都是历史和社会状况本身之前的索引。本书所关注的正是建筑的效应、影响以及事实。
媒体评论
   关于变更之中的新先锋派建筑的继承内容和政治策略,迈克尔·海斯奉献了内容翔实、言辞锋利的书面分析。《建筑的欲望》首先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建筑发明,引出新的思维方式,于建筑之中探索了有时候狂野、经常又不可能有的、内在的欲望;再有,就是跟踪了不可预言的运动和力量,它们都是近期于建筑方面体现和成为可能的内容。真是一篇概括建筑无意识性的力作!
  ——伊莉莎白·格罗希(ElizabethGrosz),罗格斯大学妇女研究与性研究系;《来自外部环境的建筑》一书的作者。

  

  就在“真实状况”的决胜之剑大声地宣布理论已死的关键时刻,迈克尔·海斯又朴实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因为那时的建筑学第一次领悟了本体的潜能,完全可以成为人类所欢迎且又是急需的概念实践。他的注意力放在了海杜克、埃森曼和罗西的重要作品方面,揭示了位于常规束缚下的本质和手法转移之间的明显联系,近年来的伯纳德·屈米和雷姆·库哈斯等人都在采用这种转移技巧;此外,海斯婉曲而言,让临时性建筑学的“真实状况”倒转过来,揭示出看客的新的“真实状况”因为要受到力量的驱动,会比以往更加神秘和无形。
  ——希尔维亚·列文(SylviaLavi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批判性的研究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本书讲“新”的目的是,让所有物质都能通过特定建筑媒介更具吸引力,其依据是塔夫里,以及更加保守的科林·罗(ColinRowe)二人申明的普遍事实,但这一事实是比格尔(Bürger)率先独立总结出来的。根据科林·罗的观点,如果历史先锋派与马克思主义分享共同的意识形态根基,也就分享了马克思主义誓要把形式与词语合而为一的哲学抱负——形式和词语也可以分别当作表情和内容、系统和概念、实践和理论、建筑和政体或者(比格尔术语中的)艺术和生命。“合而为一”之所以最后失败,原因在于术语的转变,因为转变之后,现代性的本体感受就必须在战后建筑学中构思——现代性完全转变为建筑左倾欲望目标,即建筑之极限条件。在《五建筑师》(FiveArchitects)的前言中,科林·罗声称似乎眼下的高级建筑学理论只能是这样:新先锋派的“体格—色欲”虽然秉承形式,但还是要把“士气鼓动语”降格为咒语。因为即便鼓动语沦为“逃避现实的星象神学”,体格还会“掌握雄辩力和机动力,而且还像原来一样势不可挡”。建筑评定不再有益了,与其说它在以效益来预示新的美好世界,还不如说它必须以其成就来预示世界,但要有所成就必须依据眼下的情况、以往色欲需求的满意度以及本体的语言拔高形式,等等,还不能参照任何的外部情绪、基本原理或真实的社会抱负,等等:“接下来的突出优点在于,评定者并非是特别地自欺欺人,若事实成立,即可带来建筑或者社会的暴力或者突然的变异。”立体派和构成派的塑性和空间的发明归属于朱赛普·特拉尼(GiuseppeTerragni)、阿道夫·鲁斯(AdolfLoos)、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和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等人,他们至今仍从意识形态上,对建筑这种平庸的媒介高看一眼。战后先锋派建筑师却是“好战的二手货色”。从斯卡莫兹(Scamozzis)豪宅风格到帕拉迪奥(Palladio)现代主义风格,可谓一系列的虚拟幻觉。然而,此系列风格之所以存在,仅是因为在其重复运用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高看一眼”,从而读懂了这些建筑师们的欲望。7
  于是就有了塔夫里和科林·罗二人都认可的往事。在第一种要义上,20世纪早期的革命先锋派都在以外科手术的做法来调查本体的当今状况,即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Simmel)、乔治·卢卡奇(Gy?rgyLukács)和瓦尔特·本杰明(WalterBenjamin)等人的社会心理大都市,以便识别属于其基本特征的、随后可以转变为艺术形式的模式,按照塔夫里本人的说法就是:   于那种感受而言,若其一边是从资本主义都市建设特征借鉴过来的视觉规范,一边是行为规范——改变和组织的快速性、交流的同时性、使用上的加快节奏和折衷主义等——的基石,就要减少艺术感受的结构,使之沦为纯客体状态(明显是种客体商品性的隐喻),从而令作为整个统一体的公众,一煽动便可在各个阶层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就是,20世纪先锋派在总体上承担的任务。8

 建筑的欲望:新先锋派解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