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俗文化 > 佛山民俗

  • 版 次:1
  • 页 数:408
  • 字 数:313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5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050787
作者:余婉韶 著著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几乎囊括了佛山的所有民俗记录,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了明、清、民国流传至今的大部分民俗事象,内容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佛山传统民俗集大成。 集学术性民俗性于一身。
目  录
总 序(1)
引 言(1)
第一章 生产商贸民俗(4)
一 行 业(4)
二 市商经济民俗(64)
三 其他市商民俗(87)
四 农业生产习俗(94)
五 行业劳动歌谣(101)
第二章 民间消费习俗(105)
一 佛山民间服饰(105)
二 多姿多彩的食俗(114)
三 佛山民间居住习俗(143)
四 出 行(186)
第三章 民间信仰习俗(203)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行”, 即行业之称谓, “行” 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唐代工商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区域称为“市”, 生产或经营同类商品的商肆店铺集中在一起, 称之为“行”。 民间称此种现象为成行成市。 如此众多的人从事同一种行业,有许多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利益,内厘定行例, 以杜内部之哄争, 外以树立团体, 以杜外界之滥入, 同时也出于官府管理索取的需要, 逐渐形成了各种同行业的区域性组织———行会。 行会的组织领导多为同行公推有地位、 有财力的人来充任, 称为 “行头”、
“行首” 或 “行老”。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繁华, 行会制度有很大发展。 行会已不再是单纯的区域性组织, 而主要是同行业者的组织。 有工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行会。 除同行业者组织活动外, 也有联系广布城乡的内外同行, 举行共同的宗教和娱乐活动, 起到联络感情、 彼此照顾、 调节和避免同行间的竞争、 排斥外来者的经营活动以及抵制官府的过分剥削等作用。
明代, 工商业分工更为细致, 佛山行业众多, 有 360行之称,行会的发展更兴盛。 明代中叶至清代出现了新的行会, 称为会馆或公所。 新的行会不同于唐宋时那种主要为承办官府规定任务的旧式行会。 它已是以保障同乡、 同行业利益为主要任务, 同时仍保持与官府的各种关系。
佛山的会馆产生于明代中叶, 从一种地域性的同乡组织发展成为工商业者联谊、 聚会的重要场所。 具有保护同乡、 同行利益的作用。 清代中叶后, 工商业者的公所出现, 不过会馆以地区命名, 公所多以行业命名。 会馆和公所都有迎神祭祀、 公益救济, 藉以团结成员的职能, 都要承应官府, 保证役征物的完成。会馆、 公所一般设有 “堂”、 “纲”、 “会”、 “福” 等机构。“堂” 最为普遍, 南海、 顺德的会馆下设 “粤魁堂”。
明清时, 佛山商人会馆公所计有 38所、 乾隆十五年 (1750)《鼎建佛山炒铁行会馆碑记》 记: “佛山镇之会馆盖不知凡几矣”。可见当时行业会馆之普遍。清道光年间, 佛山有手工业 220行, 商业及服务业 70多行,商品生产达三四千种, 3000多间店铺。 因不少货物来自全国各地,商品远销国内各省及南洋、 大洋洲、 美洲和东南亚各国, 于是, 全国有 18省在佛山设立了会馆共 22家。

 佛山民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