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史 北京专史集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北京教育史 北京专史集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10075730
  • 丛书名:《北京专史集成》
作者:刘仲华 主编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内容简介
北京在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而在成为都城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很快就变成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中心。因此,《北京教育史》在中国教育史上应该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也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包括了先秦至辽金北京的教育、兼容并蓄的元大都教育、以儒学为特色的明代北京教育、集传统教育之大成的清前期北京教育等内容。
作者简介
刘仲华,男,1973年11月生,新疆焉耆县人。1991年至1998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文化史,著有《清代诸子学研究》、《纪晓岚传奇》,并在《清史研究》、《安徽史
目  录

前言
概述
第一章 先秦至辽金北京的教育
 第一节 辽代以前北京的教育
 第二节 辽代燕京的教育
 第三节 金代中都的教育
第二章 兼容并蓄的元大都教育
 第一节 社会概况及文教政策
 第二节 大都国子学
 第三节 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
 第四节 地方官学
 第五节 专门学校
 第六节 书院和私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先秦至辽金北京的教育
  辽金以前,北京地区教育事业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辽代以前。北京地区虽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重镇,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却基本处于边缘状态。第二个阶段是在辽代。这时的北京地区已经被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割让给了契丹统治者,从而使得这里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与中原汉族王朝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要明显落后于宋朝。但是,在辽朝的五京范围之内,燕京(又称辽南京)的文化教育则是最发达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金代。这时的北京地区开始从割据政权的陪都转变为首都——金中都,仍然保持着北方地区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地位。待到北方草原蒙古国崛起,攻占金中都,才使这里的教育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由此可见,辽金以前北京地区教育事业变化,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北京地区的历史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北京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北京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封建政府的教育政策,或者说是封建统治者对待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育发展的兴盛和衰败。如果封建统治者和各级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扶持教育,那么全国的教育事业就会兴盛起来,反之,教育事业则会走向衰败,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另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都城地位的确立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在没有成为都城之前,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小的,而在成为都城之后,许多一流的文化人才都汇集到了这里,从而使这里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一节 辽代以前北京的教育
在辽代以前,北京经历了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从原始人类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教育事业也随之逐渐完备起来。这个历史发展进程,按照人们惯用的朝代分期法,大致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五代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同时也是教育体系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是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确立统治地位的阶段,也是其在教育体系中获得大力推广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的阶段,许多少数民族人士通过接受教育对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汉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加速了“汉化”的进程。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继先秦、两汉之后发展的又一个辉煌的阶段,五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书摘插画
插图

 北京教育史 北京专史集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