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国内自助旅游指南 >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7000738
作者:尼玛达娃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西藏,对于没去的人来说,它是一方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去过的人来说,它是一个令人怀想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可以作为你旅游西藏的行程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是为向往西藏之行、西藏文化的人和即将启程去西藏旅行的人设计的西藏旅行百科全书。除了例行的示意图和交通情况、旅行提示等(大多经作者实地考察或对资讯进行核对更新)之外,书中的精美照片和资料图片,展现了西藏的特色风景和文化景观。另外,特别筛选提供了适当的背景和词汇解释,以使读者能够全面领略西藏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从而获得超脱尘世的体验。

作者简介
尼玛达娃(藏名),本名邢环中——一个被西藏改变了人生道路的人。十多年前,走出大学校门,他遁去了西藏。再遁逸,拉萨也有霓虹灯,于是他去了墨脱。
“八年援藏”,在西藏待了八年(含墨脱三年)之后,他选择返回大都市上海。
在上海读研,兼职做律师,五年后出人意料但又意料之中地重返西藏。
他的命运充满波折,他的灵魂不肯安歇,他的脚步从未停止。
“直到高寒最处犹不肯结冰的一滴水”,他喜欢;“三十年愤世嫉俗,三十年悲天悯人”,他印证;“如果你要选择一条路去走,那么就选最难的一条”,他一直践行。

目  录
前 言 怀一颗朝圣的心上路

第一篇 不可不知的西藏
意象九九
西藏简史

第二篇 深入西藏的四种方式
他者的目光
西方人眼里的西藏
内地人眼里的西藏

禁地的传说
乘愿再来的圣者活佛
神王诗人风流情种
前  言
前言 怀一颗朝圣的心上路
那一月……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信徒》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1545米的泰山和海拔3099米的峨嵋山,与之相比均相形见绌。也正因为如此,那里空气稀薄,极度缺氧。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那么多人不顾危险持续不断地飞蛾扑火般奔赴西藏呢?

到高处呼吸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香格里拉神话
西方人最初为寻找“长老约翰的国土”而来到西藏,却发现西藏是一个“有暴虐的喇嘛和恶魔及地震、天花、野狼和土匪”的原始蒙昧地区;而当西藏获得禁地的声誉后,在各种因素的结合下,西藏的形象彻底为之一变,“香格里拉神话”遂横空出世。
19世纪,在西方社会曾出现了一种时尚,当不能确定某人下落时,人们就习惯地说他去了西藏。比如有人声称,耶稣消失后的岁月就是在西藏度过的。在小说《空中楼阁的冒险》中,福尔摩斯是这样向华生解释他与莫利亚迪一起跳下瀑布后他的去向的:“我在西藏旅行了两年,在那里以访问拉萨来消遣,并且与喇嘛首领度过了一些日子。”到了20世纪30年代,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出版,明确提出了“香格里拉”概念。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藏在西方人眼里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基于某种理念铸就的僵化形象。在根据《消失的地平线》改编的电影里,来自欧洲的大喇嘛主持香格里拉,并矢志要在香格里拉实现“基督教伦理”,突出表明在西方人眼里,西藏只不过是一个虚置的背景之下白种人的香格里拉。
20世纪,“香格里拉神话”得到强化。这一点从下面两个典型例子即可看出。1956年,一名英国水暖工哈斯金斯,假借洛桑然巴的藏名出版了畅销书《第三只眼睛》,哈斯金斯在书的开头大言不惭地写道:“我是一个西藏人,是为数不多曾到过陌生的西方世界的一员。”许多西方人在洛桑然巴的身份被揭穿后,仍相信他捏造的种种谎言。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纳粹分子、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从印度的英国战俘营逃出,潜入西藏并到达拉萨。好莱坞后来根据哈勒的回忆录《西藏七年》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影片的末尾,郑重其事地宣布当年有100万藏族人被屠杀。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弥天大谎在西方却很少受到质疑。时至今日,大部分西方人仍像驼鸟一样把头埋入沙里,不愿面对真实存在的西藏,而宁肯继续沉浸在自己制造的“香格里拉神话”里。

西藏:归来的“流放者”们
艺术的最后故乡,即使不在西藏高原,也是在上刚果的某个地方。
——罗素《婚姻革命》

 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去过西藏的,没去过的)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