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 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5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2630100
  • 丛书名:旗山新文丛
作者:梁燕丽 著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内容简介
  本书笔者对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理论,特别是表演理论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中找出四条主要的发展线索和四次观念转型:一、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二、从剧本中心到表演中心;三、从艺术表演到文化仪式;四、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戏剧。笔者认为这四个问题基本上可以揭示20世纪西方剧场变革运动的思想轨迹。
作者简介
梁燕丽,福建泉州人,复旦大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中西戏剧和文学,已出版著作《西方戏剧理论史》(合著)和《中西文学审美漫步》,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创作数十篇,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  录

导言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一 幻觉剧场与非幻觉剧场的概念
二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幻觉剧场的终结
(二)阿庇亚和戈登·克雷:反幻觉剧场的开端
(三)梅耶荷德与科伯:反幻觉剧场的发展
三 从布莱希特到博奥:彻底反叛幻觉主义剧场
(一)从皮斯卡托到布莱希特:反幻觉剧场的高潮
(二)从布莱希特到博奥:反幻觉剧场的完成
从剧本中心到表演中心
一 反剧本中心:荒诞派戏剧和残酷剧场
(一)荒诞派戏剧的反剧本中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引言
 亚里斯多德戏剧传统是一种以摹仿论为中心的幻觉剧场,19世纪的自然主义戏剧把这种幻觉剧场推向了极端。20世纪开始反幻觉剧场运动,从阿庇亚和戈登·克雷开始的舞美设计层面反幻觉,到梅耶荷德和科伯的剧场独立艺术层面反幻觉,再到皮斯卡托、布莱希特的社会政治层面反幻觉,20世纪上半叶反幻觉剧场是剧场变革的基本主题。布莱希特是反幻觉剧场的关键人物。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场”到博奥的“被压迫者诗学”构成了20世纪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反幻觉剧场的高潮,并直接导致了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理念嬗变的最终完成。
  一、幻觉剧场与非幻觉剧场的概念
  什么是幻觉剧场?吴光耀先生指出,从字面上看幻觉应指一种虚幻的东西,甚至指一种精神疾病或催眠状态所产生的错觉,但作为剧场术语与许多专业术语一样,“幻觉”或“幻觉主义”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是指一种非常写实的布景和戏剧手法。在此作为一个外来词,幻觉(illus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llusio,它的原意是错觉,或引起错觉的东西。艺术摹仿自然,达到了惟妙惟肖,使人信以为真,混同于真实生活,所产生的这种错觉就称为幻觉;而把幻觉作为一种艺术上的表现手法或追求目标,就是幻觉主义。追根溯源,幻觉一词是从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文学艺术摹仿说衍生而来的。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之说。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进一步阐述和确定了“摹仿”理论。“摹仿说”把现实世界看作文学艺术的蓝本,艺术只是摹仿生活和自然。这种以摹仿得逼真妙肖为旨归的创作方法,必然导致追求幻觉效果。以绘画为例,在印象主义之前,绘画逼真于自然一直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达·芬奇在《绘画论》中就提到一些极其肖似实物的画,使人和动物一齐上当的实例。重视绘画逼肖对象,直至产生幻觉,这成了现实主义绘画的美学理想。在戏剧中,古希腊戏剧曾经注重程式的使用,如演员服装、面具等的设计是程式的;舞台布景在称为“更衣棚”的正面墙上设有三扇门,它们的运用也是程式的:居中的门最大,代表宫殿或神庙,靠右的门代表宾馆,靠左的门代表破庙、荒漠或监狱等。天神从天而降,就用篮子从屋顶上吊下来表示。……

 20世纪西方探索剧场理论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