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研究(第十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禅学研究(第十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4091918
作者:赖永海 编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内容简介

  《禅学学术丛刊:禅学研究(第10辑)(繁体竖排版)》以繁荣佛学研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宗旨,举凡佛学研究的论述——佛教义理剖析、禅宗典籍研究、佛界名人思想研究、重要史料考证及探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关系等文稿,均欢迎惠赐。

目  录
禅天禅地
论佛教的最高范畴
唐代禅宗的“二边对立论法”消长
禅宗“南顿北渐”说再省察
试论无相禅师“引声念佛”与句教门
勒那摩提与北朝禅学
论永明延寿圆融观的特色
禅宗:构建心理和谐的智慧之学
经纶解读与佛理探微
僧宗性理神明之涅盘学说
华严宗非圆教?
——就牟宗三的判教说作一辨析
敦煌本古写本《坛经》里的慧能禅与神秀禅
“《灵掌珍论》二量真似义”论诤之回响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显然,西美尔的这番话是从西方宗教学的语境出发的,认为佛教只关心自身解脱,以遁世来逃避建设世俗社会的责任,因此缺少一种社会关系环节上的义务意识。然而,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不可能不受到儒家内圣外王、积极人世思想的影响。在与儒家思想的激荡碰撞中,禅宗逐渐摆脱了以往仅仅将“往生净土”视为“成佛”的消极观点,而将成佛的路径置于人们当下的心性觉悟之中。禅宗认为心外无佛,佛性并不是迁不可及的神圣之物,而在于人们当下的心性之中,人的自性即佛性。自性(佛性)人人皆有,但是其显现需要借助知识、启发而开悟。只要通过开悟明心见性,即认识到主体自身的心性原本是清净和谐的,就意味着解脱与成佛。因此成佛不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心灵问题。禅宗对于佛性与成佛途径的解释,将人们的理想与精神寄托从彼岸拉回到此岸世界,使人们不在执着于往生西方净土,而是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对肉在心性的反求,重视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安顿心灵的人间净土。暑逼种直接把佛性归结于现实人性的做法和思想,是迥异其趣的。而把眼光从抽象本体转向人,又导致了中国佛教的另一个根本性变化,即由传统的注重出世,一改而成为汪重人世,倡即世间求解脱。因此,禅宗虽然追求个体精神的自我净化与自我升华,但并不主张个体与世界割裂开来,独善其身。恰恰相反,禅宗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般若品第二》,个体应当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烦恼与痛苦的人间生活中,砥砺自己的意志,超越世俗的混浊,保持自己清净纯洁的自由心灵。显然,不脱离社会生活,不逃避人生责任,体现了禅宗对儒家人世思想的积极响应。
  ……


 禅学研究(第十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