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评论(第一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国际安全评论(第一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55617
作者:马建光 主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国际安全战略”“军事技术与军备控制”“新战略空间与国际安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四个主题,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出发,对上述主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国防战略、军事战略的解读,以及对外太空安全、军备控制、网络政治等主题的分析等,凸显了科技发展与国际安全的密切关系,而且技术的发展导致对国际安全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会和个体层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马建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博士,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  录
第一专题 国际安全战略
 美国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历史沿革与当代发展【曾华锋 石海明】
 美国介入台海事务的动因分析【杜雁芸】
 从“无核世界”到“全球网络”
  ——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根源【刘杨钺】
 浅析美国2012年版国防战略指南【张明 黄成军 汪长传】
 从俄罗斯军事学说新特点看其军事战略新趋势
  ——解读新版《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马建光 张明】
 “新面貌”军改重启争端【徐一天 马建光】
 俄罗斯远东军事战略新变化【马建光 张明】
 日本防卫政策转型透析及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张明 黄成军】
第二专题 军事技术与军备控制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张 超 马建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安全问题对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都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生长,我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也日益深化复杂。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孕育的客观安全环境要求共和国军人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去审视与借鉴世界各国在应对安全问题上的诸多做法,思考与探索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周边与地区安全态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防科技发展的排头兵,自1953年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校起,就十分重视国际问题研究与形势政策教育,将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辉煌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有了相当的积累,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以军队、国家科研项目为依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整体实力雄厚、学缘关系广泛、结构层次合理、外语能力突出,兼通科技、人文和军事的国际问题研究团队,其中,多人曾在我国驻外使馆工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多国联合军演等涉外军事活动,具有丰富的军事外交经验及广阔的国际视野。
  六十年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主要聚焦于科学技术视野下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的战略思考。在过去二十年里,围绕安全问题这一国际问题研究的核心议题所展开的研究与探索,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其沿着横向与纵向的双重拓展。从横向上看,从国家安全到国际安全问题,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人们在思考“何为安全”时,逐渐从狭隘的军事所指,扩展到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在内的综合安全理念。
  从国家安全到国际安全研究的转型不仅是主观意识变迁的产物,也是客观条件推动的结果。我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这种客观动力的重要源泉。一方面,技术变革使得军事与民用的界线日益模糊,从而促使安全的内涵向其他领域扩散。当前,科技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基本态势,某一特定的技术实体往往具有多重意义和影响,辐射出不同的安全需求。例如,核技术的民用化与普及化,便使传统的军事安全考量与能源、经济、环境等新的安全需求交织在一起。通过与其他类似的技术发展轨迹交叉互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逐渐凸显为兼具关联性与独立性的国际安全新议题。与此同时,技术发展本身也常常孕育着新的安全范畴。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和利用,以及在数字空间的创造性活动,衍生出空间安全与网络安全的特殊命题。从这些角度来看,科技发展与国际安全研究的横向拓展显然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到国际安全研究的纵向延伸也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和社群等非国家行为体得以近距离接触甚至登临国际政治舞台,表达自身诉求,并产生独特的政治后果。这种技术引发的纵向权力结构变化,导致对国际安全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是深入到不同的社会和个体层面。技术的社会化、个体化趋势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这在网络安全领域尤为突出——任何对网络安全的深入探讨都不可避免地勾勒出一幅从国家到个人、从团体到企业的多主体画面。


 国际安全评论(第一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