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一部由德国高级将领亲述的二战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一部由德国高级将领亲述的二战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100855
作者:[英]李德•哈特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李德·哈特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所写的**本书,书中的大部分素材来自于他对某些在英国的战俘——德国将军们的采访记录。本书视角独特,为读者展现了由德国**指挥部的将领们所描述的一场希特勒战争。

 
内容简介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  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国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战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领导人物的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领袖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战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时,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仑的战略、马基雅维里的狡诈和穆罕默德的激情。德军第一次在俄国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开始减色。至二战行将结束时,希特勒被视为不懂军事的鲁莽汉,他那些疯狂的命令和愚笨无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国的胜利。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
对希特勒的这种描述显然是不真实的,尽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实之处。
希特勒决非一个愚蠢的战略家,恰恰相反,他聪明过人,当然他也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命运。
他擅长出其不意,在战略心理方面堪称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早在战前,他就曾告诉同伙如何在挪威发动大胆的突袭,一举占领挪威,如何将法军诱离马其诺防线。他比任何将领更清楚,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败抵抗力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对手的心理,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战略艺术运用之妙堪称史无前例。
希特勒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证明他是对的。
专家的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与日俱增。这样的结果致使军事专家在后来说话没有分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在俄国的战役中,希特勒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一错再错导致了彻底失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要忘了,身为战略指挥家的拿破仑也曾为自己的胜利而陶醉,在同样的地点,犯下了同样的致命错误。
希特勒的致命伤在于他拒绝“止损”,在胜利的机会日趋渺茫之时,仍然执迷于进攻。但这显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将领福煦(Foch)、黑格(Haig)和德国最高司令部的决策者兴登堡(Hindenburg)及鲁登道夫(Luden-dorff)最大的失策。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德军在法国的溃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希特勒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批准从法国及时撤退。这种态度也与当年的福煦如出一辙。关键的区别在于当年身处战场的法军将领(并非比较高明)对福煦并不俯首听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军将领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过探究这种对希特勒的恐惧和德军最高司令部的内部矛盾,我们才能对德军战略计划受挫的原因做出真实的解释。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产生的致命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一部由德国高级将领亲述的二战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