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互补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中西文化互补论

  • 版 次:1
  • 页 数:196
  • 字 数:18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726854
  • 丛书名:学者文丛
作者:于民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内容简介
本书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亍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 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 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 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 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 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为什么走中西文化的互补之路才能挽救当前人类面临的社会与生存危机?这就不能不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谈起。如果二者相同或均无所偏,又何谈互补?
与中国重德重和为核心的心性文化不同,西方则是以重智重分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前者缺乏的是智与分,后者缺乏的是德与和。
而中西文化之所以不同而各有所重,则来自不同的科学探索。即中国的心性文化来自它独特的身心实践的“气”的体验科学,西方发达的物质文化则来自人类所共有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实验科学。
明源以知流,只有认清了实验科学与体验科学产生与发展的不同,特别是“气”的体验科学形成的特殊性,和实验科学于现当代“由实入虚”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科学由过去的对立到今日走向互补,那人们对两种思维文化由对立走向相互吸收,以及只有吸取东方心性文化的营养才能挽救现代西方物质文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机,也就自然看得清晰了。
否则,如果连中国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都不承认为科学探索,而将“气”的思想说成落后、迷信、不科学、伪科学,那还有什么必要进行中西文化之比较,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又何谈只有中国重德重和的心性文化才能对西方物质文化中的缺“德”少“和”进行补充,以挽救当今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
为此,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就将两种科学的产生作为首章,随后再对中西思维的不同进行深入地比较,最终论述两种科学、两种思维文化的由对立到互补相融。
……

 中西文化互补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