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那些活在年轻人心中的怕与爱(看穿生活的假象,过适合自己的日子)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人生哲学 >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那些活在年轻人心中的怕与爱(看穿生活的假象,过适合自己的日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8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732056
作者:(美)赫尼格 等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编辑推荐

  别人说:这么大你也该成熟了。
  别人说:高学历终究是好的。
  别人说:你该找份稳定的工作,  别总是三心二意。
  别人说:年纪到了,你该结婚了。
  别人说:年级到了,你该生孩子了。
  别人说:你不该这么做,你应该……

  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我们追随世俗,却仍旧常常感觉生活悲催?
  本书将带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  别让世俗误导了你的人生。

 

 
内容简介

  生活变得太快,没有一成不变的活法,上一代人的活法不一定适合下一代。然而,世俗中总有太多的观念固执着不肯变,无视社会变化的现实,成为扰乱年轻人视线的假象。所以,对于世俗中的假象,我们需要看穿,然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一位开明、知识渊博的母亲,和一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儿的一次坦诚对话,将两代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全面细微地呈现出来。哪些观念是过时的,哪些观念仍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本书都给了十分坦诚而客观的建议。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该怎样面对世俗而纠结,那就请翻开这本书,好好看一看生活中那些让人悲催的假象吧,然后你将明白,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作者简介

  萨曼塔· 赫尼格
  《纽约时报》著名心理专栏作家,著名记者。2010年,她获得了美国社会记者和作者的终生成就奖,并荣获了“古根海姆”基金会荣誉。
  罗宾·马兰兹·赫尼格
  萨曼塔·赫尼格的女儿,《纽约时报》知名编辑。

目  录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第一章——年纪:你真的像你生日说的那么大吗?
第二章——学校:你还要在学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换几次工作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爱情与婚姻:你要恋爱到几岁,才会找个人结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适合几岁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体力:你的大脑和体力真的在退化吗?
第七章——友谊:你何时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长辈:怎样和长辈一起成长?
第九章——真实的自己:我们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前  言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在这篇有些长的序章里,你将了解到看穿今日年轻人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和观点。假如你觉得太“啰嗦”,也可以跳过去,当然,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还是建议你能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点儿耐心吧,年轻人。
   
  一)曾被误解的新一代年轻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度被认为是这样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在这篇有些长的序章里,你将了解到看穿今日年轻人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和观点。假如你觉得太“啰嗦”,也可以跳过去,当然,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还是建议你能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点儿耐心吧,年轻人。
  一)曾被误解的新一代年轻人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度被认为是这样的:
  他们懒惰而漫无目的,赖在家里与父母同住,黏着家人白吃白喝,还想保持这种过惯了的优哉游哉好日子;他们意识不到勤力工作的重要性,一开始就想一步登天,从高层做起;自以为聪明绝顶,胜任工作绰绰有余;父母把他们宠坏了,平常小事父母也赞不绝口;教练或老师也对他们宠爱有加,只是登台稍露头角,就颁发奖杯来庆功祝贺;觉得穿着拖鞋去上班没问题,甚至去白宫见总统也无伤大雅。
  在这里我要说,这些说法都错了,错得离谱。所谓80、90后的年轻人,绝非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堪,而且他们绝对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代。如果非要说他们有什么错的话,那也是这个时代造成的。
  20几岁的人变得“臭名远扬”,媒体实在难辞其咎。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2010年夏天,我为《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Times Magazine)撰文论及20几岁的人。文中着重提到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内特(JeffreyArnett)的著作,他认为18至29岁是一个独特的成长阶段,正如由于20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出现了青春期这个特殊成长阶段,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也促成了这一新阶段的出现。阿内特称这一阶段为成人初显期(emergingadulthood),与这个名词相对的也有很多类似的称呼,比如说“有成人味的人”(adultescents),“小大人”(kidults),“大小孩”(man-children),“ 自我的一代”(GenerationMe)。“成人初显期”这个称呼既表达出阿内特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尊重,也描述出这些年轻人正在面对的情感上的挣扎状态。阿内特指出,正如青春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点,成人初显期也是同样,其特征是:探索自己的身份,具有不稳定性,以自我为中心,感觉左右为难,却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幻想——阿内特将这种幻想描述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观念”。
  阿内特本人对这些小大人的评价还算公平,但我的文章标题是“20几岁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这个标题激起了几乎所有人对这年龄段的人的愤怒。这篇文章像病毒一样蔓延开去,数周时间,针对该文章而向《纽约时报》杂志发电邮的人不计其数;尽管该文经过多次转载,引发各样讨论,可是文章标题(事实上是编辑替我加上的)已经奠定了负面的基调。那篇文章的标题,只代表了上一代谴责的声音。当然你是知道的,20几岁的人通常比较“懒”,看完标题,就不看下文了。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那些活在年轻人心中的怕与爱(看穿生活的假象,过适合自己的日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