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普情结:书林守望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我的科普情结:书林守望丛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1194876
  • 丛书名:书林守望丛书
作者:陈芳烈 著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内容简介
《书林守望丛书》汇集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成长起来的十几位出版家在长期为人作嫁的职业生涯中的思想火花、书坛掌故,集中反映了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不仅抓住了时代的新变化,也深刻把握了出版职业的新要求。这套丛书的作者,或者长于出版规划,或者长于鉴赏加工,或者长于经营管理,但都有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的深沉思考。将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总结汇集起来,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智慧和生命依托,对于未来的新型出版人才,无疑具有深远的精神哺育作用。
作者简介
陈芳烈,1938年生,浙江路桥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同年入人民邮电出版社,历任助编、编辑、《电信技术》主编、《电信科学》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在职期间,先后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学院、邮电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1998年
目  录
自序
第一编 两栖人生
 一、入门从师
  “单兵教练”
  主编遗风
  科普引路人——施镭
 二、编辑人生
  编辑的责任
  编辑的“功夫”
  悠悠笔墨情
  编辑的积累
三、科学春来
  难忘笔会
  初识天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编 两栖人生
  一、入门从师
1962年,我结束在北京邮电学院五年的大学生活,开始走入社会。
在那个年代,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似乎都没有太多的考虑。因为,最终都是由国家安排的。服从分配是我们那一代青年的道德标准,也可以说是“底线”。毕业时每个人可以填五个志愿,紧接着一栏便是“愿不愿服从分配”。现在已记不全这五个志愿我都填了哪些单位了,只记得第一个是想留校当老师,第二个是进北京邮电研究院搞科研。但分配方案公布后,方知是被分到一个与文字打交道的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是我五个志愿之外的去处。既然是自己已表示“服从分配”,什么结果就都应该接受。但我还是想问个明白:从“工程师摇篮”里走出来的人怎么让做文字工作?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给我的回答十分简洁:“你适合做这个工作。”至于为什么“适合”,他没有讲,我也没有继续问,知道问了也得不到回答的。我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心想,是不是都是常给校刊写文章惹的“祸”?
邮电学院毕业生分配到出版单位,我们是第二届。对于这个职业当时很多人都不十分了解,更不懂得理工科学生怎么能在编辑出版这一行派上用场,有点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不上,而成天把时间耗在改别人稿子里的错别字上。
带着种种疑虑、幻想和朦胧的憧憬,我走进了东四六条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一个小院。
小院不大,但却十分精巧。东边是两层的办公楼,分属不同部门的“一百单八将”(当时有员工108人,故戏称之)均在此“安营扎寨”。办公楼前面是个篮球场;西边是平房,简陋的会议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和食堂,还有几间单身宿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前边大枣树下住着书记和社长两户人家。小院建筑是一色的灰砖灰瓦,门窗是带标志性的“邮电绿”。不知是哪位富有生活情趣的领导的妙想,楼前屋后遍种了苹果树、桃树、海棠树、枣树,还有一排别致的葡萄架,小院常年花果飘香。到了收获季节,员工们还能品尝到香甜可口的果实。
我们新来的大学生除北京有家的外,全都入住后院的“单身胡同”。胡同里每个小房间只六七个平方米,放下两张床和一张小课桌后所留的空间就不多了。到了冬天,屋子里要生火取暖,这个通常要住两个人的小房间就显得越发拥挤了。
书摘插画
插图

 我的科普情结:书林守望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