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不是黑的 霍金BBC里斯讲演(当当网独家赠送霍金睿语别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宇宙知识 > 黑洞不是黑的 霍金BBC里斯讲演(当当网独家赠送霍金睿语别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6月06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5792488
作者:史蒂芬·霍金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7个必须拥有《黑洞不是黑的》的理由:

★《时间简史》出版近30年后,霍金又一新作!

★霍金以研究黑洞闻名,他究竟知道些什么?《黑洞不是黑的》将告诉你黑洞的秘密,还有霍金*的研究成果,霍金说:他有可能凭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不懂物理?小学生都能看懂!全书没有一个公式,并配有插画,大卫·舒克曼撰写的注解浅显易懂,1小时无压力畅读!地铁到站,你对这个世界又多懂了一些;

★它非常美,拿到它你会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精装双封面,烫哑光银内封,腰封背面是印银的霍金年表,它有一种精致又性感的美;

★特别收录吴忠超先生的《黑洞极简史》。

★当当版特别赠送霍金睿语别册
★100面的精致小书,将浩瀚宇宙掌握手中。
 
内容简介

   只能用机器人与我们交流的霍金现在仍保持着异常的活力,他懂得宇宙学中很罕见的数学语言,而且他力求赢得更多大众的理解。《黑洞不是黑的》是霍金2016年在英国BBC广播公司里斯讲演中向大众传递的对黑洞的洞见,其中谈及的“黑洞无毛定理”使得黑洞研究变得极度纯粹,并直击自然的核心奥妙。他以游刃有余的通俗讲解,将我们带向宇宙*奇异的角落。这位传奇物理学家断言,只要能理解黑洞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时空的本性,我们就会更接近揭开宇宙的奥秘。黑洞里真的什么都没有吗,这个问题也许不是作为大众的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却是我们偶尔想起会好奇的一个话题,这本书则以极简的讲述,告诉我们一个不同以往的黑洞。在经典引力物理中,霍金除了贡献了奇性定理,还发现了黑洞视界面积不减定理。霍金这次要告诉我们,黑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黑,事物可以从黑洞逃逸,信息可以某种方式保存。本书由大卫·舒可曼撰写导言,并特别收录吴忠超《黑洞极简史》。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被尊崇为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63年,年仅21岁的剑桥大学研究生史蒂芬·霍金染上运动神经疾病,被告知只有两年可活。然而他却成为龚维尔和基斯学院的卓越研究员,后来被选为卢卡斯数学和理论物理学教授,牛顿从1663年起曾担任这一教职长达30年。霍金教授现在是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的研究所长。他被授予超过12个名誉学位,1989年被授予荣誉勋爵。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畅销书包括《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

 

大卫·舒克曼

   大卫·舒克曼是BBC新闻科学编辑,从2003年起报道科学和环境问题。他报道过美国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升空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发现。他是BBC十点新闻的定期撰稿人,著有三部著作。

目  录

011 导言:大卫·舒克曼

018 黑洞没有毛吗?

044 黑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黑

067 黑洞上的软毛(摘要)

 

附录:黑洞极简史/吴忠超

 

附录:阅读史蒂芬·霍金

前  言
导言/大卫·舒克曼

有关史蒂芬·霍金的一切都是迷人的:他在绝境中的病体下深藏的天才;他那只有一块肌肉活动的脸上露出的意味深长的微笑;还有他那机器人的声音,这种特别的声音邀请大家分享他的发现的快乐,与他的思想一同去漫游宇宙最奇异的角落。

这位非凡的人物克服千难万险,超越了寻常的科学边界。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影响惊人,售出了超过1000万册。从他本人出演流行喜剧中的角色,到白宫对他的邀请以及广受欢迎的霍金传记片,都肯定了他的名望。霍金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
媒体评论

“他能以如珠的妙语清晰地诠释宇宙的复杂……他拥有非凡的头脑。”——《观察家》

“物理学的大祭司,几乎能够读懂上帝精神的少数人之一。”——《洛杉矶时报》

“跟随这样杰出的头脑去揭示这么伟大的问题真是激动人心。”——《星期日泰晤士报》

“爱因斯坦之后*卓越的科学头脑之一。”——《每日快报》

“自从爱因斯坦后,在使大爆炸和宇宙创生的思想融会贯通方面,他无疑比任何物理学家贡献都大。”——《新闻日报》

“天才、*、悲惨和胜利……霍金引导我们领略现代宇宙学观念的演化,从亚里士多德和哥白尼,经伽利略和牛顿,到爱因斯坦以及霍金本人。”——《悉尼晨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节选/黑洞没有毛吗?

有人说,事实有时比小说更不可思议,没有什么比黑洞的情形更体现这点了。黑洞比科幻作家的任何异想天开都更怪异,但它们却是已经被科学证明了的存在。科学界不仅较晚才意识到大质量恒星可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往恒星中心坍缩,而且在对坍塌后留下的天体和物质的行为的相关思考也很迟缓。193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甚至写了一篇论文断言,因为物质只能有限度地被压缩,所以恒星不能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许多科学家都赞同爱因斯坦的这个直觉判断。而在反对者当中,最主要的大概要数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了。他在诸多方面都是历史上推动黑洞理论的英雄。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中强调,许多恒星最终会坍缩,并指出了这种可能性给理论物理学带来的问题。他还预见到坍缩的恒星转变成的天体,也就是黑洞的许多性质。

DS:“黑洞”这个词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是要想象在太空中某处一个真实存在的黑洞则比较困难。试着想象有一个巨大的下水口,水盘旋着流入其中。任何东西一旦滑过这个下水口开始下倾的边缘—对应黑洞当中所谓的“事件视界” —就无法返回。因为黑洞是如此强有力,甚至连光都会被它们吞没,所以我们实际上看不到它们。不过科学家知道它们的确存在,因为黑洞会将靠其太近的恒星撕裂开来,与此同时向太空中发出振荡波。最近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成果就是探测到了正是超过十亿年前两个黑洞碰撞产生的所谓的“引力波”。

在一颗正常恒星的几十亿年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支持恒星对抗自身引力的力量来自于恒星内部的热压力,而热压力产生于将氢转变成氦的核反应过程中。

DS: 美国航空航天局用高压锅来比喻恒星。恒星内部的核聚变的爆炸力产生了向外的压力,将一切都往内拉的恒星自身引力把这压力约束在恒星内部。
书摘插画
插图

 黑洞不是黑的 霍金BBC里斯讲演(当当网独家赠送霍金睿语别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