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殇--中国书法文化对话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书之殇--中国书法文化对话录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076067
作者:朱中原,顾则徐 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编辑推荐
  这本对话录对中国书法文化史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打破成说,大胆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中国人审美观退化说、东汉以后书法艺术的女性气质等等。又对当代书法的生态和没落给予激烈批评,并尝试寻找一条出路。对话者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特别是书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观察,笔锋所向,皆入木三分。行文汪洋肆意,让人叫绝。

 

 
内容简介
  本书为顾则徐与朱中原两位文化学者的对话记录,以大艺术、大文化、大思想、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有意无意借鉴梁启超式的风格,纵横捭阖,古今一体。本次对话的许多命题基本属于颠覆性的。此对话虽然涉及大量的书法史方面的问题,但目的并不在于进行史料的堆积与整理,也不是为了要对某个书法文本或书迹进行重新解析,而是对书法进行某种“原思维”式的思考。

 

作者简介
  朱中原:1981年生,四川内江人,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专栏作家。现为中国书协《中国书法》编辑部副主任,系中国书协会员、西安交大书法所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书法史、美术史、文化史、宗教史、政治史等。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时事评论、文化随笔、历史评述、艺术评论、书法理论等文章达150余万字。应邀赴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及文化机构讲学。书法作品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多个大展。主持编撰多卷本大型书法史研究丛书“民国书法史丛书”并担任“梁启超卷”的撰写工作。
  顾则徐:1962年生,上海人,祖籍江苏武进。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文史学者、时政法律评论家、专栏作家。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电影、美学、医学等。著有《朱德别传——与毛泽东的恩恩怨怨》、《共和的守护者——蔡锷传》、《服装是性的》、《梁启超哲言录》等。

 

目  录
篇首语
一 中西文化交流改变审美观
二 中国“国粹”其实大量是外来文化
三 佛教、佛像艺术与书法
四 中国书法起源:从宗教书法到贵族官僚书法
五 中国书法起源:文官书法与文人书法
六 贵族官僚书法:由私人性向公共性审美的过渡完成
七 贵族阶级没落 书法艺术滥觞
八 论“隶变”
九 中国书法体系完备形成于纸张普及以前
十 东汉而非两晋:书法艺术达到自觉和巅峰
十一 人格分裂的文官书法
十二 文人书法与士大夫书法
十三 伟大的工匠书法
媒体评论
  读此对话,无论学书不学书,皆酣饮烈酒矣!——贾平凹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书法如何在现代世界立足,“取悦”前贤并服务于时代人心,尚是未知之事。朱中原、顾则徐的这一跨界对话以大历史观视角,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演进与衰败进行了严肃的省思和颠覆性的叙事;同时,本书亦为中国书法的世界化与世界文字的中国书法化提供了一种理性的参考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对中国之“书道”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亚洲之“书道”、世界之“书道”的展望。
  ——著名思想领袖、作家、《非常道》作者余世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十,东汉:书法艺术达到自觉和巅峰
  朱中原:之前我们说,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书法就完成了它的艺术自觉。后面两晋时期的书法艺术,都完全能够从汉代的书法中寻找到来源;而且,自东汉以后,书法就开始逐步退化。那么,东汉这个书法巅峰,我以为最为典型的就是代表汉代博大、自由、开张、无拘无束的书写精神,而且这个时期在书体上也达到了一个诸体兼融、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境界。尤其是在简牍墨迹上,可以说体现了真正的开张气质,篆隶真行章草楷等,很难说是一种什么固定的书体。而且我看东晋王羲之的早期行草书,很多都有汉代简牍书和章草体的意味,应该说,东汉简牍书也是两晋文人书法的先声。
  顾则徐:东汉书法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视,就是以蔡邕为代表,形成了对书法的理性认知和理论自觉,而不是在魏晋!在文学、书法和绘画中,最早形成理论自觉的是书法。文学的理论自觉是在三国的曹丕完成的,绘画再晚一些了。之所以书法自觉最早,是因为汉朝已经完成了文字学系统理论,实现了文字学自觉,有了这个基础。我说的自觉就是指理论体系的出现,书法自觉就是要有书论。文论是在三国,画论是在魏晋。画论其实是曹操另一个儿子曹植开端,代表人物是东晋的顾恺之。有理论才叫自觉。书法在中国是最早完成自觉的艺术,代表人物是蔡邕,但不止蔡邕一人。所以,东汉达到了一个巅峰。一方面,汉朝无数的书家追求“此字只有神仙能”的境界,一方面,东汉把书法的全部体系综合起来了。后面的书法就开始走向狭隘了,到了唐代,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代表的楷书完全成型,今天意义的楷书达到标准化,彻底满足于公文需要,楷书发展达到了顶峰,日益僵化,走上绝路。
  朱中原:到了顶峰的楷书恰恰也停滞了。
  顾则徐:对,走向了馆阁化,所以叫它僵化。在汉朝一般叫真书,虽然楷化,但依然很自由,很灵动,不是今人意义上的楷书。今人意义的楷书,是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之后。颜、柳、欧,加上元朝的赵孟頫,可以说就是后代所有学写字的人的楷书书法模板,死了。汉朝真书,一个“真”字,这是多么好的名词啊。楷书,“楷”字,楷范、楷则,既然是楷范,则必然是要标准化,一当标准化,也就是创造力和审美死亡的意思了。这一楷书定型的最大成就跟印刷术的发明、成熟密切相关,有楷书的基本定型才有雕版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发明则使楷书最终定型。这个在唐宋之间,印刷术本身的字体形成独立体系是在明朝,标志是出现仿宋体。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达,楷书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印刷体,也就是宋体字。大规模的印刷和出版,使得文字彻底标准化。总体来说,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战国、秦、汉的变革,在东汉达到了巅峰,不仅是艺术实践上的巅峰,而且完成了艺术的理论自觉。进入三国之后,中国的书法艺术总体而言,进入了下降阶段。从魏晋到清末,虽然其间有或高或低的起伏,但总的曲线是缓慢下降,缓慢衰败。到了当代,是急剧衰败。这就好像大陆架,是缓慢延伸的,当中有一些岛屿突出,然后忽然就是海底峡谷,几乎是垂直下降掉了。

 书之殇--中国书法文化对话录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