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基础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音乐 >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3044308
作者:姚艺君 等编著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像唐诗、宋词那样是古典的、典范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范例”,而不是一种“时尚”……各个民族的“古典艺术”,之所以不会消失,是因为任何一代的人,为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证明”自己“配得上”自己民族的历史,就应该努力使此种已成“古典”的艺术得以延续,加以保护,并予以提倡和发扬……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均为中国音乐学院一线教师,在岗辛勤耕耘了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以上。其中,最年轻者近不惑,最年长者近耳顺。由此,《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署名按长幼排序,特此说明。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中内容由团队五位成员共同完成。具体是:“汉族民歌与民间歌舞音乐”(作者李月红)、“说唱音乐”(作者陈爽)、“戏曲音乐”(作者姚艺君)、“中国民族器乐”(作者桑海波)、“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作者赵晓楠)。
  由于得益于中国传统音乐悠久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储备,得益于前辈专家的学术引领与无私奉献,得益于北京市教委、中国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团队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前行,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作者智慧才会得以彰显,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才能在局部得以落实。只有不懈努力,中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框架等问题,才会在民族文化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中越来越向着合理化迈进,才会教育出在国际舞台上不失话语权的民族音乐人才,为人类多元文化做贡献。感恩中华,感恩前辈,感恩多元文化!

目  录
第一章 汉族民歌与民间歌舞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介
第三节 阅读、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说唱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介
第三节 阅读、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戏曲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作品选介
第三节 阅读、思考与练习
前  言
  国家教育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宏观格局中,中国音乐学院是唯一一所由周恩来总理建议、以从事民族音乐教育为办学目的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按照“以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办学定位,“中国传统音乐基础”成为全院面向各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
  本书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均为中国音乐学院一线教师,在岗辛勤耕耘了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以上。其中,最年轻者近不惑,最年长者近耳顺。由此,本书署名按长幼排序,特此说明。
  书中内容由团队五位成员共同完成。具体是:“汉族民歌与民间歌舞音乐”(作者李月红)、“说唱音乐”(作者陈爽)、“戏曲音乐”(作者姚艺君)、“中国民族器乐”(作者桑海波)、“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作者赵晓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汉族民歌概述
  (一)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中国汉族民歌历史久远,今天所唱曲目很多能追至明清之间,其历史渊源实际上更早。对于那些流传自封建时期、民主革命时期的民间土歌,学术界普遍认为它们具有“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的基本特征。口头性指民歌靠百姓口耳相传,是一种口头艺术,即兴编词、即兴改编曲调是其自身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集体性指每一首民歌都是大众参与后的成果,一般没有固定的词曲作者;风土性也可表述为地方性、地域性、风俗性等等,指民歌出于一方水土,在特定地域流传,用方言演唱,带有鲜明的地方风土特征。
  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学者们中间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这主要是针对口头性、集体性而言,因为在80年代以前,人们对风土性强调得不多。不同的观点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基本特征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前两项内容,口头性中有笔头因素,集体性中有个体因素。对民歌基本特征的认识产生动摇,容易混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界限,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所惠及的对象如何审定的问题等等。任何民歌都要经过人民的集体检验,即使某首民歌的创作过程有个体性特征,这首民歌也一定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加工才会符合百姓普遍的审美需求。民歌不外乎是各地百姓为辅助劳动和表达感情而集体创作、并在口头流传中不断得到加工的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