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生死课(“世图心理”媲美《西藏生死书》,慧敏法师、多家心灵媒体联合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最后一堂生死课(“世图心理”媲美《西藏生死书》,慧敏法师、多家心灵媒体联合推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036309
作者:辜琮瑜 著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编辑推荐

     胡因梦、张德芬时下关注的死亡课题! 慧敏法师、台湾法鼓佛学院、中国心理学会鼎力推荐! 《*后一堂生死课》对从中西哲学、心理学与宗教的生死观,到死后世界、前世今生的种种讨论,精粹出其中的精华;并提供了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作者辜琮瑜以开放性的角度,从生活的体验中提供面对生死的种种可能,引领读者找到与建立自己的生死观。

 
内容简介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不知死,焉知生?在生死之间,如何活得更有意义? 《最后一堂生死课》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之间应做何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中关照自己,觉察出活着的意义。
     《最后一堂生死课》对从中西哲学、心理学与宗教的生死观,到死后世界、前世今生的种种讨论,精粹出其中的精华;并提供了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关于生前死后的种种生死学课题,就是本书的内容。
     作者辜琮瑜以开放性的角度,从生活的体验中提供面对生死的种种可能,引领读者找到与建立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简介

     哲学博士,现任台湾法鼓山佛教基金会佛学弘讲讲师,法鼓大学筹备处人生学院助理教授,《人生》杂志客座总编辑。著有《圣严法师的禅学思想》、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峡尊者 》、《根本没烦恼》、《生死美学 》、《哲学与人生.生命的安顿》、《活着活着就笑了》,等等。

目  录
自序 心灵导师的最后一堂生死课Chapter 1 最后一堂生死课 ·为什么要学生死学? ·生死学学什么? ·生死学学不到什么? ·如何看待生死学? ·生死学谈什么? ·生死学的基本精神 ·生死学的特色:解构Chapter 2 思索生死三大事 ·因不满意而质疑:生命从哪里来? ·期望保证的启问:死往何去? ·价值的安立与探索:我想要我是谁? ·实证主义的人生观 ·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实用主义的人生观 .·进化主义的人生观 ·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Chapter 3 死亡的恐惧 ·人为何恐惧死亡? ·从死亡恐惧的排序观照自己Chapter 4 死亡的觉察 ·如果遇到死神 ·如果没有死神 ·该用什么心态面对死亡? ·意识死亡有意义吗? ·觉察死亡有什么作用? ·我是谁? ·“定义法鼓山”的练习 ·“我是谁”的练习Chapter 5 死亡的练习 ·什么情况下会觉察死亡? ·为何要觉察死亡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提供的“练习”Chapter 6 无常与变化 ·从无常变化出发 ·经常的变 ·关系的变 ·关系变化的可观察原则 ·突如其来的变动破坏惯性 ·无常人生的四大恐怖 ·无法控制的老、病、死 ·失控的爱情也恐怖 ·出现变化时,追问凶手是谁 ·自我防卫的习气会先出现 ·关于失去与失落的不同思惟 ·阅读也能读出互动 ·把变动视为正常 ·到底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不变真的好吗? ·重复不变也象征着苦闷Chapter 7 中西哲学与宗教的生死观 ·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观 ·孔孟的生死观 ·道家:—切皆自然的生死观 ·老子:出生入死 ·庄子:生死—体 ·道家与道教生死观大不同 ·救赎的西方生死背景 ·中世纪:渴望死后世界 ·文艺复兴:理性抬头 ·现代:多元生死观 ·存在主义:向死的存在 ·从西方哲学看生死 ·为何恐惧死亡? ·道教与基督教看生死 ·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轮回Chapter 8 死后的世界 ·从人的角度看待死后世界 ·四种生死观 ·人为何关心死后世界? ·死后灵魂去哪里? ·从宗教、文化看灵魂的去处 ·肯定轮回者的观点 ·科学试图诠释的文化现象 ·相信轮回就该被前世今生捆绑吗? ·反对轮回者的观点 ·核心宗教教义的差异 ·生物学与遗传学的质疑Chapter 9 前世今生的生死谜底 ·亟于探索宿缘的动机 ·心理学或宗教的诠释 ·他者与社会文化共成的前世模块 ·记忆库里隐藏的秘密 ·虚拟人生的启发 ·寻找自己此生的功课 ·从前世故事还可以看到什么?Chapter 10 死亡与失落 ·失去严重与否是主观的感受 ·抛弃旧有格局与限制 ·从失落、悲伤到哀悼 ·失落带来悲伤的情绪 ·悲伤需要哀悼处理 ·孩童面对失落的不同阶段 ·“成年孤儿”的悲伤与压抑 ·综合整理的七阶段分析 ·修补是长期的历程Chapter 11 悲伤处理 ·“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悲伤 ·临终前五阶段身心反应与其他观点 ·影响丧亲反应的因素 ·悲伤辅导的程序与原则 ·悲伤从何而来? ·失落与哀伤的超越 ·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Chapter 12 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 ·安宁照顾的重要面向 ·全人照顾到四全照顾 ·安宁照护的目标与原则 ·安宁疗护的原则 ·临终病人的灵性课题 ·临终病人的心灵转变 ·如果身边就有临终病人Chapter 13 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 ·时空观的落差 ·危脆的关系变化 ·濒临者的历程Chapter 14 安乐死 ·安乐死的缘起与发展 ·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的伦理学反思 ·安乐死的宗教性思维 ·安乐死的医疗省察 ·安乐死的法律考虑 ·反对安乐死的综合讨论 ·支持安乐死的综合讨论Chapter 15 死亡与告别 ·要不要告别? ·最后告别的预立遗嘱 ·最后告别的告别式 ·临终的诗偈与墓志铭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学习生死学的目的可以归纳出四个: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自己到底用什么模式在活着?“模式”这个词,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习气”。我们是用什么样的习气在过生活,平常我们总习焉而不察,每天都这样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
如果问大家:“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是右脚先下床?还是左脚?”有些人很快有答案,很多人就得想很久,这让人联想到长胡子的故事。有个留长胡子的人,别人问他:“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棉被外面?还是里面?”自从别人问他这个问题之后,他就失眠了,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一直看他的胡子,它应该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其实我们每天生活都是这样子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类似的路,循着相同的模式吃饭或走路,可能很习惯,却是不明所以的。禅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提醒我们做这样的觉察,透过这个过程,希望能够看到这种模式的运作,然后给自己分析、观察的机会。
第二个目的是要对治一般人面对死亡那种逃避、遮掩的方式,希望提醒的是一死亡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恐怖,却也没有侥幸,就算不想理它,它还是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先生,然后死,它是一个连续的状态,不会因为我们不去理它,它就不存在。我们可以去思考、觉察、面对死亡与自己的关联,其中的意义是,如果知道死亡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旦碰到了,便不会措手不及,不会惊叹于“怎么可能”而在惊讶状态下,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当中。
第三个目的是提醒我们不再把活着当成理所当然,认为我去睡了,明天一定会醒过来,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状态。要知道活着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睡了就醒过来的。
有位长辈到美国庆祝外孙满月,大家才开心地聚会晚餐,结果隔天早上起床醒来的时候,外祖母推一推枕边的外祖父,怎么不动?原来他已在睡眠中安详死去。通常一般人在临终之际会有一些挣扎、反应,可是连他床边的人居然都不知道,睡到天亮才发现。
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因为不在我们身边发生,会觉得那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在身边发生,也只会觉得惊悚、可怕。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在不断提醒我们,也是欧文在《存在心理治疗(上)》书中提到的,死亡是一种边界经验。所谓“边界经验”就是逼显出一个原来我们都跟它有关,而且逃避不了,却蓄意不去思索的体验:我们应该去面对生命中“活着”的这一段,因为它真的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最后一堂生死课(“世图心理”媲美《西藏生死书》,慧敏法师、多家心灵媒体联合推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