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 2012年03月 总第84期 出走的华语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文景 2012年03月 总第84期 出走的华语文学

  • 版 次:1
  • 页 数:112
  • 字 数:10000
  • 印刷时间:2012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71672879126
作者:施宏俊 主编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编辑推荐

1.本期专题,“出走的华语文学”,王德威等名家对“马华文学”进行了详细阐述,是读者了解马华文学的入口。
2.首次刊登台湾作家李永平《大河尽头》书摘、李永平写给大陆读者的信。
3.收录孙甘露“从故事看时代的转变”讲演,系公开讲演首次刊发。
4.特稿收录萨义德《追忆演奏年华》、陈昕《市场经济“时代意识”的普及》。

 
内容简介

本期主要内容包括:特稿萨义德《追忆演奏年华:钢琴家的艺术风采与记忆》,专题“出走的华语文学”收录王德威《大河的尽头,就是源头》、张锦忠《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场域》、李永平《致“祖国读者”》、李永平访谈,孙甘露《从故事看时代的转变》,吴琦幸《王元化先生晚年谈话录》,随笔、诗歌、专栏、文讯等文章,共22篇。

目  录
特稿
追忆演奏年华:钢琴家的艺术之风采与记忆
/ 爱德华?萨义德 (黄灿然译)
大河的尽头,就是源头 / 王德威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场域 / 张锦忠
致“祖国读者” / 李永平
浪游者——李永平访谈录
婆罗洲的文字欲 / 董冶字
航经红色雨林(《大河尽头》选刊)
市场经济“时代意识”的普及
——纪念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年 / 陈 昕
调整我们对中国画家的印象 / 高居翰
从故事看时代的转变 / 孙甘露
王元化先生晚年谈话录(三) / 吴琦幸
前  言
出走的华语文学
“可我内心里还有另一位娘亲。她有很多名字:唐山、神州、华夏、支那、MotherChina、母亲中国”,对李永平而言,中国,就是那个当年在婆罗洲,由他父亲传给他,早在童稚时期就悄然进驻其内心的“祖国”,而今日,在压抑整整六十年后,他终于可以喊一声“别来无恙,祖国”!
事实上,这一声呼喊,非仅压抑在李永平个人的心头,证诸整个马华文学史,真可说是所在多有。不过相较当下港台文学的大红大热,马华文学遂显得声势难彰。然而不论是曾任职新加坡领事的黄遵宪,还是最终客死印尼的许地山之父许南英,又或是在新加坡主持古典诗文社与报纸,被论者誉为“南洋诗宗”的丘菽园,乃至流亡海外的郁达夫、康有为、梁启超,皆曾为马华文学添枝加叶。从19世纪的生根播种,到五四之后的发芽开花,再到1980、90年代的愈益壮茂,马华文学足以与其他场域的华文文学集结汇流,共筑华语文学新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马华文学最初即形成一种颇可思省的特质,移居者、流亡者、流寓者,甚至过境者为其文学创作的主力,再换句话说,离散与乡愁、流亡与认同、往往构成马华文学的一大主题。是以我们不必奇怪李永平在《大河尽头》大陆版出版之际发出如此简单如此困难的一声浩叹。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从故事看时代的转变
孙甘露
讲故事在今天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今天我的题目是“从故事看时代的转变”,在开始之前我有一个小问题,在座的各位昨天晚上有哪一位读小说了?有两位。看来时代确实是转变了,人们好像不再依赖于故事书了,这可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时候,在座的各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都会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还是从小说来开始讲。我们不是去讲那些形式各异的故事、小说和叙事文体,我们从一个比较基本的角度去看。大家可能都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是一位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这部具有巨大影响的著作,而是他曾经写过的一篇短篇小说。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位父亲,他晚年得子,生了一个女儿,他非常非常疼爱,他是一个非常穷苦的人。但不幸的是,这个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小女儿去世之后父亲真是太悲痛了,我想在座的各位都能够想象,完全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现实。他在想,这个女儿那么漂亮,那么可爱,怎么就死掉了呢?完全不能接受。想来想去,他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帝召唤了她,不然他没法面对这件事情。然后他就用了一部小车推着他的女儿走街串巷,干什么呢?他去见教皇,他希望教皇追认他的女儿为圣徒,不然他没法接受。你想,一个贫苦的人推着小车,在乡间或小城镇到处游走,想要去见教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今天我说我想见见“某人”,我们的最高长官,这也是难以想象的。他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一直到死,当然他也没有见到教皇。但是这个父亲死后被教会封为了圣徒。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好像是在隐喻写作,你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所谓的目标,而你最终所达成的目标,是你对此目标追寻的过程所构成,所定义的。而写作确实也是消化痛苦的方式。这类解释就是从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延续下来,其实我是很不愿意用简化的方式讲故事的,像美国人索尔?贝娄说的,我们不要把故事简化为意见,把审美翻转为批评。大意如此。刚才这个故事好像表达了这层意思,对隐含意义的追寻,这是早期的,或者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故事似乎包含了这么一层训诫。

 文景 2012年03月 总第84期 出走的华语文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