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钟敬文工作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事业 >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3097852
  • 丛书名:数字民俗文化遗产丛书
作者:董晓萍 主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文献史的研究和数字化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一些难题,可以促进现代民俗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及应用研究。
在理念上,钟敬文先生所倡建的中国民俗学派理论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支撑,但这个草图还需要后学去充填。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国民俗文献史的系统搜集、整理、研究,扩大了以往民俗史的研究领域,还可以为加强民俗学史的建设打底。这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钟先生的学术设想,丰富中国民俗学派的内涵。在本丛书中,《数字钟敬文工作站》一书对此作了详细阐释。
在体例上,以往民俗学界做民俗史,主要根据文人文字记录对民俗史料作分期、分类和分门别类的解释。中国民俗文献史突破了这一模式,引入了民俗文献的概念,根据民俗文献被民众理解和民俗社会应用的实际,作重新分类和学术解释。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也指出,在民俗记载上,文字文献与民俗文献之间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面和多层次的区分,在新的分类体例下,对它们可以作更精细的研究。
本丛书对以往民俗学的方法论扬长避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了民俗分类、整体观照和数字管理的新方法开展工作;在方案上,采用“建库”、“建志”和“建个案”的三步并综合进行。
作者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原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项目主持人,在本书中承担书稿全文的撰写工作。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数字人文研究
第一节 工作站的基本选题
 一、民俗学者的大学遗产
  二、社会公共学术新财富
  三、百年人生的时空数据
第二节 钟敬文与三集成工程
  一、研究集成的治学要点
  二、使用集成的区域表达
  三、涉及集成的遗产目录
第三节 钟敬文与民俗学教育
  一、民俗学高等教育战略
  二、多民族生源培养计划
  三、国际化学术推广网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数字人文研究
  在数字环境下,建立钟敬文工作站,需要根据现代民俗学的基本问题,讨论民俗学与数字信息学的几个接触点。首先,它应该是民俗学界长期探索并有待解决的问题,经民俗学者进行数字化的交叉研究,将原学术圈内的问题空间加以扩展,予以信息科学新视角的探索,开展跨学科宏观层面上的数据含义扩充,然后在坚持本土文化逻辑的前提下,对民俗学的理论问题做出新解释,推动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承。其次,它应该为民俗学公共教育事业服务,促进对钟敬文学术文化著述的社会意义阐发,以现代人所熟悉的介质形式和所使用的互动语言,提供社会应用模型,体现民俗学与民俗文化产品相关性。再次,它应该是学术大师的个性化数字纪念馆,能够从大师生平、治学创作、社会活动、他人研究、重大社会影响和其弟子的后续工程中,展现其卓越历史贡献和大师魅力。我们抓住这些接触点,按照深化专业理论和面向社会传承的共同目标,确定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课题,建设数字钟敬文工作站。
  第一节 工作站的基本选题
钟敬文工作站的基本选题,包括现代民俗学的大学遗产概念内涵、民俗学社会公共教育的要素构成和大师个案传承的样式等。它们的选定,是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所允许的条件下,民俗学的学科创建和发展所达到的相对高峰期的产物。它们的研制开发,又是在中国步入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阶段后,建设数字信息文化大国,带动人文科学的理念和工具变革的结果。目前,国际国内人文成果的保存、利用和传承系统都已在迅速数字化,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程度地数字化,这是一场精英理论与日常应用交互的革命,民俗学者一向在精英与日常的关系中选择课题,对这种变化也不能忽视。我们借助数字化的理念与方法,将钟敬文学术文化成就转成数字化的高等教育成果和社会传
  ……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