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林业 > 林业 >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67792
作者:张建国,段爱国,何彩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国内外林木培育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从林分密度控制理论与技术、森林生长模拟技术、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方法、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响应、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森林土壤研究、弗兰克氏菌等生物固氮菌,以及蛋白质组学与DNA组学在林木培育学科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评述了各研究点的国内外主要进展,明确了今后值得重点研究的方向。
本书适用于森林培育学科大专院校学生、教学人员阅读,同时适合从事林木培育及相关方向研究的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参考。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林分密度控制理论与技术进展
第一节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 林分密度评价指标
2 林分密度理论体现
3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
4 林分密度效应
第二节 最大密度法则研究进展
1 理论推导
2 关于最大密度线的争议
3 自然稀疏机理
4 研究方法分析
5 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林分密度控制理论与技术进展
密度控制是除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外森林培育可人为干扰调控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初植密度与间伐作业产生不同保留密度等两种控制方式。通过密度控制,选择适宜的初植密度、间伐林龄、间伐强度及间伐次数,可有效掌控林分空间竞争格局,调整林木竞争态势,调控林分生长过程、材积、生物量与其他目标性状产量,并显著作用林木干形、材质与材性等质量性状指标。合理的密度调控,对林分的优质、稳定与高效影响深远。
*
第一节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林分密度控制的理论基础是森林自然稀疏机制,有效地揭示森林自然稀疏机制,是实现森林密度控制和森林系统管理的基础,长期以来,森林自然稀疏规律及自然稀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一直是种群生态学与林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自然稀疏属于种群的一种邻接效应。植物种群的密度较低时,个体之间不会形成争夺有限资源的相互作用,当个体数量增多,因资源的限制而相互影响时,就会产生邻接效应(姜汉侨等,2005)。
自然稀疏是由于个体为竞争光而产生的假说(WeinerandThomas,1986),这个假说的理论基础是林分中的“非对称竞争”,即相邻个体间相互影响的效果与他们的尺寸不成比例。当光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资源时,非对称竞争最可能发生。高的个体对矮的个体单方面遮光。由于被遮光,低于光补偿点的矮的个体死亡,即自然稀疏。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随着植物的生长,越来越多的空间被占据,植物因资源所限而发生分化,特别在密度较大的林分中这种分化更加明显。植物个体间为资源而竞争,导致有的植物个体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长得更快,有的植物个体却因缺少资源长得更慢甚至死亡,最终导致植物种群的密度降低,即自然稀疏。植物的自然稀疏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和人工植物种群中,与农业、林业及牧草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是植物种群生态的一大特征(方精云和万方浩,1991)。
1 林分密度评价指标
1.1 林分密度指数
1933年,美国学者Reineke通过对生长在美国西北部完满立木度的未经间伐同龄林的调查数据分析,首先提出了林分密度指数(standdensityindex,SDI)公式:N=kda,即:lnN=k+alnd(1-1)

 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