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民间艺术 > 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

  • 版 次:1
  • 页 数:137
  • 字 数:120000
  • 印刷时间:1997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铜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8043798
作者:李肖冰 编著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年07月 
内容简介
  吐鲁番盆地是古代丝绸古道上的重镇,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本书是首本以吐鲁番历史文化为大背景,研究吐鲁番地区图案艺术纹饰的专著。
  吐鲁番盆地地处天山东麓,是丝绸古道必经之地,也是现今南北疆交通枢纽。因其便利的地缘优势,促使域外与内地、本土各民族文化艺术在此交汇与发展,历史上姑师(车师)人、高昌(汉人)人、柔然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蒙古人等都在此活动、居住。如今,仍然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居住着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吉克、蒙古、藏、苗等民族。
  闻名遐迩的吐鲁番素有“火州”之称,那座“火焰山”有名著《西游记》的渲染,更加神秘化。迷人的葡萄、哈密瓜交织成“瓜果之乡”,那深蕴丰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维吾尔民间图案艺术,遍布于广大农村、牧区。民间图案艺术是集实用性、观赏性、装饰性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它是社会世俗文化的形象载体,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与观念。
  本书绘制的两百余幅彩图,是画家深入农村采集整理而成。彩图色泽火红、热烈,构图饱满,颇具吐鲁番盆地特色,既有承袭古老遗风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社会的特色。
目  录
序 穆舜英
前言 李肖冰
吐鲁番
 古老的历史从这里走过
 花之冠——维吾尔花帽
 服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色彩浓郁的被头花
 风格独特的“帕拉孜”
 提包刺绣花饰
 苏公塔的装饰艺术
 民族家居装饰艺术的美学意蕴
 建筑图案装饰
 繁花似锦的地毯、壁挂图案纹饰
鄯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吐鲁番
  古老的历史从这里走过
  吐鲁番,突厥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
  这块曾经是“丝绸之路”重镇的肥沃土地,原是西域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据考古人员多次辛勤地考察,终于发现在这块大地上原始先民的足迹,他们是游牧在吐鲁番盆地上的靠采集、狩猎生活的原始狩猎人;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石器,展现出西域文明的曙光。
  奇特的地域与生态环境
  吐鲁番是介于博格达山和觉罗塔格山之间的陷落盆地,是全国最低地。其中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6米,仅次于世界上的约旦死海。盆地内为远离海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雨量仅16毫米,是国内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游人进入吐鲁番盆地,向南眺望,东西长约百公里的火焰山突兀拔地而起。层峦叠峰的赭红色砂石峭壁,弯曲的褶皱,在那赤日炎炎的光照下,热浪蒸腾,犹如巨大的火龙,灼热气浪扑面而来。明代出使西域,曾到过撒马尔罕等十七国的吏部员外郎陈诚经过此地,感慨赋诗《火焰山》:“一片青烟~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得更为玄妙,他以唐玄奘西天取经为背景,描绘了经西域过火焰山的情景:“八百里火焰,寸草不生。若得进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于是又引出神话般的传奇故事。酷热的气候特征,荒山秃岭般的火焰山,谁能想到就在这里,火焰山南北面的条条沟谷,却神奇般地出现了绿洲,出现了居民点,看见了绕着房前屋后欢快地流淌着的渠水。那白杨树、榆树的林带,那绿色莹莹、滴翠迷人的葡萄园,正相映成辉。
  离吐鲁番市北面不远处,有座桃儿沟。沟畔参天的白杨树,挺拔直立,像站岗的哨兵。银白色流泻的清泉,使空气变得凉爽宜人。那一片绿色竞翠的果园,着实惹人喜爱。那杏花洒落的杏树园,那开满火红花朵的石榴园,那艳艳粉粉色泽的桃园,还有那夏季苍翠的老桑树,结着白色、紫色的桑椹果。春、夏、秋季的桃儿沟,花红柳绿,盎然而有生气,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江南。
  坐落在市郊的东北角,地处火焰山西侧峡谷中的葡萄沟,每年夏秋之交,中外游人如织,早已是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沟谷内一条清亮、洁净的渠水,像条银色宽带奔流而下。四周葡萄青藤层层叠叠爬满山坡,与河岸两旁的柳树、桑树、榆树交相辉映,幽静、谧美的环境,仿佛~条翡翠走廊,吸引了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他们不仅品尝到优良品种的“无核白”、“马奶子”、“玫瑰香”葡萄,而且领略到塞外独特风光。谁又能相信,这是地处吐鲁番盆地,邻近火焰山山麓的一块绿洲呢?
  ……

 中国新疆吐鲁番民间图案纹饰艺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