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200000
  • 印刷时间:2014年05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47985
作者:郭传杰,方新,何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编辑推荐
    当今社会,创新无处不在,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也让这个世界日益成为由创新者引领的世界。《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精选了18位著名科学家有关创新的经典讲座内容,他们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分享了开展科技创新的感悟,体现了丰富鲜活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反映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本书由郭传杰等主编。
 
内容简介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精选了18位著名科学家有关创新的经典讲座内容,他们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分享了开展科技创新的感悟,体现了丰富鲜活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反映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对各行业青年人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由郭传杰等主编。
目  录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吴文俊)
理解现状 研究历史 预测未来 李振声)
敢于超越 (艾国祥)
创新的前提和关键点 (李国杰)
在时代环境中创新成才 (郭雷)
青年学者的定位与成才 (张亚平)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何祚庥)
科学大师给我们的启示 (沈文庆)
成功需要做人的智慧和做学问的聪明 (侯建国)
材料科学研究的动力与乐趣 (卢柯)
创新跨越与科学发展观 (张懿)
继承 发扬 积累 创新 (王志珍)
学习 实践 创新 发展 (刘振兴)
前  言
中国科学院党组办公室、京区党委和研究生院推出面向在学研究生的创新案例系列讲座,是弘扬我院的光荣历史传统、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分析了时代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对我国科技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人员50多年来取得了大批科技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深入推进,创新案例的主题也从科技创新拓展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创新经验既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集中反映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取得的显著成绩。
我院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级科技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研究生教育是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在研究生队伍日益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今天,举办创新案例系列讲座,就是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经验的交流,普及科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弘扬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从而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科技创新的跨越、持续发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958年我到法国讲学,开设了示嵌类理论课程,听众之中有瑞士的A.Haefliger先生。我回国之后,Haefliger在法国继续示嵌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60年以后,我可以重新进行工作的时候,就引起这样一些思考:示嵌类理论是我开创的,我找到了具体的方法,但20世纪60年代时我已经落后了,因为 Haefliger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继续做这方面工作,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那么我是被动地进行下去,还是摆脱这样被动的局面寻求新的方向?这是当时要考虑的问题。1958年的“大跃进”,提出理论联系实际,任务带动学科。
这在思想上对我有很大的震动,因为过去一直是为了数学而数学的,对应用根本不加考虑,跟现实世界也没有怎么考虑,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学书,是和现实脱离的这样一种状态。在“大跃进”的思想影响之下,我对于应用变得比较重视,觉得对现实世界不应该完全脱节。就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我对有些与应用关系比较密切的运筹学、博弈论产生了兴趣,这对我的学习研究产生了影响。
1965年,我无意之中发现,我开创的示嵌类的方法,可以用来考虑集成电路布线问题,并用这个方法使布线问题最后得到了解决。如果没有“大跃进”时代这种思想上的冲击,碰到集成电路、布线问题我还是不屑一顾的,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使得我不仅注意这类问题,而且有意识地真正花工夫来考虑。
1958~1965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在 1964~1965 年开设了几何拓扑专门化课程。这还是以Bourbaki思想体系为中心的,它的构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拓扑学,我请同事来讲授;还有一个是代数几何,我本来是外行,就采取了边教边学的这样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代数几何得到了一定的了解,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甚至是新动力,对我日后的研究工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65年我参加了“四清”。“四清”回来以后, “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从1966~1976年,这10年主要是参加“文化大革命”,数学研究工作完全处于停顿。20世纪70年代的每一年都是比较平稳的,有些美国数学家访问中国,他们带来了一些拓扑学在近年的新发展的资料,使我有可能对于拓扑学重新进行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进程之中,又引发了一些思考,就是他们给我的资料中,有许多是手写的,讲学听讲的笔记,里面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从来没有见到过,在任何的书本杂志里面,也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因为这是国外的数学家在互相交流学习的时候,在讲习班或者在黑板上面随便写出来的符号,所以不会出现在书本杂志中,至少一段时期内不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要参与这样的工作,你必须要经常与国外的数学家打交道,要经常到国外去,参加他们的讨论班,参加他们的学术会议等。这就使我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所以我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可以找出自己进行研究的一条路来,可以不受国外的影响,用不着经常到国外去,就在国内,我也可以自己进行我的研究工作。这是面临的一个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

 创新改变世界——18位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