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9503377
作者:潘道正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编辑推荐

美杜莎、苏格拉底、耶稣、恶龙、撒旦、巨人、魔鬼、卡西莫多、白痴等,是不同历史阶段丑的典型代表。在审丑泛滥的今天,我们忍不住好奇:这些典型形象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如何,其形象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又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用精辟的语言分阶段探讨了具代表性的审丑对象,从多个侧面厘清了审丑的相关问题,学术价值颇高。读者从中可以对审丑意识的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也可据此对审丑的发展作一定的预测。

 
内容简介

西方审丑传统源远流长,然而这一传统至今仍淹没于庞杂的文化现象之中。本书紧扣“人神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分古典时期、基督教时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现代时期个特征性的文化语境,通过对具体文本和经典象征形象的研究,揭示了西方审丑传统不同阶段的特征、前后承接的关系及其“流向”。与此同时,逻辑与历史结合,文本与概念互证,在历时的叙述中,深入地阐释了审丑的相关范畴和基本理论。

作者简介

潘道正,安徽芜湖人,哲学博士,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美学、《圣经》诠释学及其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审丑问题。已出版专著《解读巴别塔》,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古典时期
第一节 美杜莎的位置
一“悲惨的美杜莎”
二 雅典娜的盾牌
三 为什么是女性
第二节 伊索的猴子
一 传奇中的伊索
二 丑陋的平民英雄
三 寓言的世界
四 狐狸的美学
第三节 苏格拉底“选美”
一 丑人苏格拉底
二 “有用即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从根本上来说,人类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源自对生命的感知,而生命感知不外两端:生和死,对生的感知产生积极的情感,是之为美感;对死的感知产生消极的情感,是之为丑感,两者之间交融、渐变,一切的感知自中而出。现实中,尽管老者并不被认为是丑陋的,但是谁又能否认,“老丑”的观念总是根深蒂固,而“青春”却总是美的代名词。可以说丑在本质上不过是对生命的否定。世界上最丑陋的东西不外乎妖魔鬼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都被视为生命的否定者。人的本性总是习惯于把生命感知和情感状态对象化为感性形式,丑感往往也会被“落实”到某些具体的对象上。而由于丑的对象物取决于人的主观感知,所以体现为绝对的相对性,即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物丑与不丑、丑的程度如何也不同。但是,出于“人同其心”的共性,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家会形成近似的丑感,这种一致性会在对象物上表现出来,并最终确立为具体的规则。比如:在古典世界里不规则、不符合一定的比例被视为丑的,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中魔鬼被普遍表现为丑的对象,等等。但是这些规则、对象物都只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因此差异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然而,就所有生命的否定者都为丑来说,同一性又是绝对的。
——前言
墨杜萨原本有一头金色的长发,是最美的姑娘,不曾想却惹起了波塞冬的邪念,在雅典娜的神庙里就把她奸污了。雅典娜接着把墨杜萨变成了怪物,还特别把她迷人的长发变成了可恶的毒蛇。到后来,珀尔塞斯索性砍掉了她的脑袋。在这三次事件中,墨杜萨都是无辜的牺牲品。首先,面对强大的波塞冬,她无力反抗;其次,雅典娜的理由是她的神庙被玷污,但墨杜萨是被迫的,罪魁祸首是波塞冬。可雅典娜却不问青红皂白地给予墨杜萨以残酷的惩罚,处理的毫无智慧,也见不出一点同情之心。雅典娜似乎非常妒忌墨杜萨的美和长发,这对于普通女性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但对于至美的女神,妒忌心根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第三,珀尔塞斯斩杀墨杜萨的理由是她是最可怕的怪物,总是把人变成石头。这理由看似无可厚非,其实无比荒谬。墨杜萨固然对人有致命的危险,但她住在遥远大洋荒无人烟的彼岸,与世无争,又何害之有?事实是,珀尔塞斯逞一时之勇信口承诺了他的继父要杀死墨杜萨,或是说珀尔塞斯的继父欲借墨杜萨置他于死地。总之,墨杜萨根本就是替罪羊。这样看来,墨杜萨真是比中国的窦娥还要冤。然而,在这由神话叙事传达出的非理性中,其实隐含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必然性。
——第一章 古典时期
奥古斯丁坚信,上帝创造的世界无物不美。然而,丑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一个由上帝创造的美善的世界里,丑恶何以可能?几乎每一个基督徒都会遇到这样的质问,也是早期基督教教父们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奥古斯丁自不例外。在所有的回答中,奥古斯丁的解释最为系统、深刻。
——第二章 基督教时代

 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