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 -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 -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 版 次:1
  • 页 数:314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6年02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250277
作者:张灏 著,崔志海,葛夫平 译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编辑推荐
本书实由两本书组成,分别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梁启超和谭嗣同。 张灏先生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十分重视其中的一个“转变时期”。他亦自言选择梁启超,是因为他的思想形成刚好与这个时期相一致。梁启超从1890年代初登历史舞台,随后的时期里,一直活跃于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研究其思想,为探讨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张灏毛重的《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便有论及谭嗣同,之后仍觉意犹未尽,所以有这本小书。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能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但却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很短暂,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年,却留下了光彩的事迹、感人的身世和深远的影响。他的光彩吸引了无数人,作者也是其中一个。 
内容简介
本书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通过对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本书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
作者简介
张灏,1937年生,原籍安徽省滁县。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
目  录
前言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第一章 思想背景
第二章 康有为在19世纪末的思想地位
第三章 梁启超的早年生活和思想背景
第四章 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1896—1898年
第五章 流亡中的梁启超
第六章 新民
第七章 改良与革命:梁启超的政治观和传统观
第八章 新民与国家主义
第九章 新民与私德
第十章 结语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原版前言
前  言
前言: 本书通过追溯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梁启超思想的发展变化,对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一探讨。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是因为他的思想形成刚好与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相一致。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思想趋于成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思想背景
由晚清经世致用思想和反汉学运动的出现而导致的思想变化,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两股思潮应被视作新儒学各种内在道德力量的发展。因此,对新儒学的这些发展作一简单介绍,对我们了解梁的思想背景是必要的。
作为儒学的复兴,新儒学基本上是一种以“仁”的观念为基础的信仰。在经典儒家学说中,“仁”自然是一个重要观念,但直到新儒学阶段,它才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至此,“仁”在儒家体系中普遍地被认为是事物的终极,即存在的固有目标。尽管在儒学的长期演变过程中,“仁”的含义经历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它的基本含义则大致是固定的。考察一下儒家在《论语》中所说的实现“仁”这一观念的两种方法,即“忠”和“恕”,便可很好地探知“仁”的基本含义。正如朱熹所说的,“忠”是达到最高的自我实现所必不可少的,而“恕”则是指一种扩大自我实现的义务,也可以这样说,帮助他人达到自我实现。换言之,“仁”表示一种双重准则的人生理想。首先,它代表一种不断的人格的道德修养义务,用儒家术语来说,就是自我修养(修身)。但这种修身没有被看作是一种自足的价值。当一个人在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时,他也应该“扩大”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帮助他人实现道德修养。所以,“忠”的关心自身的义务与“恕”的关心他人的义务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但作为儒家思想特征的却通常是这样一个不曾言明的假设,即认为关心他人的义务只能通过在政府机构的政治活动才能完成。用儒家的术语来说,对君子而言,关心他人的义务几乎肯定就是对“经世致用”的承认。
因此,承担修身和经世致用两个义务对“仁”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们两者又是互相依赖的。根据儒家的人格理想,一个人不管他道德修养如何,如果他没有完成公共事业的义务,便不能被认为是圣人。同样,一个人不管他在公共事业上取得何等惊人的成就,如果他在道德上修养不够,他亦不能自称有经世之才。“仁”的这一双重义务在儒家最重要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中变得更为明确。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儒家学说中,“内圣外王”理想主要适用于君子,即道德精英分子,而不是普通的人。固然,儒家思想所理解的君子是一种可通过功绩达到的精神境界;并且,根据儒家的理论,任何人都具有实现道德完美的潜力,并进而通过道德上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一个君子。但是儒家也认为,虽然君子是任何人都可达到的境界,但只有少数人才有望通过艰难的修养和磨炼达到这种境界。也正是这些少数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才有资格承担统治和管理国家的责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内圣外王的理想仅仅对文化精英具有意义。
书摘插画
插图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 -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